硓𥑮石
命名

菜宅
硓石一词可见于清代文献《澎湖厅志》卷十〈物产篇〉:「老古石,府志作石,生海中,皆咸卤结成,粗劣易腐,士人置盆盌中充玩。陈廷宪云:海底乱石,磊砢松脆,俗名老古石。拾运到家,俟咸气去尽,即成坚实,以筑墙、砌屋皆然。」说明此岩块生成于海中,待盐分减少后,利用其坚实的特性来筑墙砌屋。
一说「硓」之名是由珊瑚之英译「coral」而来,发音接近闽南语「硓」。如果「硓石」是由coral一词转音而来,「硓石」就有可能是从「硓石」讹变而成,因此「硓石」似是珊瑚礁岩体的原始俗称。[1]
运用
早年澎湖民宅墙体多用硓石砌成。另外,澎湖终年少雨,海风强盛,土壤带盐分令植蔬生长不易,居民也利用硓石在住宅或菜圃前围起疏朗的矮墙,用以防风,此种建筑又称为菜宅。清道光年间筑凤山县城墙亦采用此石,是台湾的古老建材。
今日,仍可在澎湖看见许多硓石建筑物,尤以白沙、西屿、望安为最旧称「花宅」的望安乡中社村,由于古厝保存完整,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100大最值得关怀及保存的文化纪念物」[2],2010年,由文建会(中华民国文化部前身)正式登录为「重要聚落」。西屿二崁陈宅、白沙通梁古厝等亦流传至今。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澎湖的硓𥑮石建筑 |
参考文献
- 余树桢. . 科学发展. 2011年10月, (466期): 56.
- . [2013-08-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