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文化

淋文化中国大陆网络社群上恶搞台湾歌手蔡依林的一种迷因,开始于2009年,常见于百度贴吧新浪微博,包括使用「淋语」和二次创作的蔡依林图片和视频等,用户多为中国大陆的男同性恋社群,因此在中国大陆的男同性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历史

「淋文化」开始于2009年,并常见于中国大陆的网络社群平台百度贴吧新浪微博[1],因为蔡依林同年发行的专辑《花蝴蝶》中的造型被指抄袭日本歌手滨崎步,从而引发两位歌手粉丝之间的骂战

2010年,蔡依林和滨崎步的粉丝在百度贴吧上持续骂战,滨崎步的粉丝编造蔡依林身患淋病,并使用蔡依林在现场影音专辑《地才》中的劈叉等画面二次创作了许多侮辱女性下体的GIF图,而蔡依林歌曲的歌词以及她日常使用的语气词也在骂战中成为滨崎步粉丝使用的典型字眼,滨崎步的粉丝更创造了包括「淋逼」等侮辱性词汇,同时戏称蔡依林为「宇宙级别天后淋淋」[2][3]

之后,蔡依林的黑粉为恶搞蔡依林而开发了一款名为「降淋」的游戏,游戏中将蔡依林的头像移花接木到怪兽、千手观音、性感美女等身上[4]。之后,黑粉在百度贴吧上创建了一个名为「三木木吧」的贴吧专门用来抹黑蔡依林[5];目前「三木木吧」处于被封禁状态。之后,随着韩流席卷中国大陆以及中国大陆流量明星的发展,「淋语」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2]

特点

蔡依林的现场影音专辑《地才》是恶搞蔡依林的经典素材之一,而该截屏则是在中国大陆网络上常见的恶搞蔡依林的表情包之一。

「淋文化」的恶搞方式包括使用「淋语」和二次创作的蔡依林图片和视频等。同时,蔡依林被黑粉称作「淋淋」,而蔡依林的黑粉则自称是「本质骑士」[1]。久而久之,蔡依林「被黑」也形成了一股潮流,不少蔡依林的粉丝也变相使用「淋淋」作为对蔡依林的爱称[6]

「淋语」作为一种「黑粉文化」,是黑粉根据蔡依林歌曲的歌词以及她日常使用的语气词而发明的一种说话方式,被戏称是「淋王星的官方语言」[1][7]。「淋语」就是网友在说话时使用蔡依林日常使用的语气词,加上变调的台湾国语和英语,辅以「淋语」的专属词汇[8][9][1]。例如,「噜」、「惹」、「泥」、「轰」、「奴」就是常见的几个「淋语」语气词[1],其中「惹」是带有傲娇态度的「了」。另外,常见的「淋语」还有代表装可爱「啾咪」,代表威胁时冷笑的「嘻嘻」以及用于形容某明星过气的「吸进淋逼」或「Flop到淋逼」。2013年,新浪微博上已有不少网友在使用「淋语」[10][11][12]

影响力

「淋文化」在中国大陆男同性恋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使用「淋语」和蔡依林的恶搞表情包也几乎成为了中国大陆男同性恋社群的一种身份认证方式[13]。因为蔡依林被视为同志偶像,所以中国大陆的男同性恋或多或少都会使用「淋语」,一方面是为了将自身所属社群的文化和主流文化区别开来,以彰显「独特性」和「优越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表现一种无形的「示威」。因为网络平台的匿名性,男同性恋社群借由在网络上使用「淋语」来构建出对自身性向的认同感。同时,主流社会下的男同性恋社群大多迫切地想唷找到一个可以相互慰藉的同伴,但受到主流社会的道德束缚而不能公开找寻,因此不得不使用「淋语」这类独特的语言来帮助完成这一情感需求。此外,因为「淋语」中的「噜」、「惹」、「熏」等字眼或多或少可以和关联起来,因此中国大陆的男同性恋喜欢使用「淋语」[7]

蔡依林本人也曾回应过「淋文化」。2014年,《南都娱乐周刊》在采访蔡依林时曾要求蔡依林使用「淋语」和读者问好,蔡依林使用了「淋语」中的「啾咪」,并称使用「啾咪」时「觉得自己好少女」[14]。同年,蔡依林在接受搜狐娱乐采访时表示,对于恶搞她的表情包,她自己也会拿去使用宣泄她的情绪,而对于专门抹黑她的贴吧,蔡依林表示:「我觉得应该有,但是我没有去查,我觉得每一个受关注的应该都有支持跟不支持的,都会有。但是我不会拿这些事情来让自己花这些精神去跟他们做辩论。[15]」2015年,蔡依林在接受网易云音乐采访时表示,网络上的恶搞应该「适可而止,不要去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的那种。因为我觉得有一些通过,像我很喜欢看一些动画类的电影,我觉得它有一些很贱的东西,对话或是很贱的人物,在你现实生活中不会出现的,你就会很放松很有趣这样子,当然也不是鼓励大家要很负面的对别人做攻击,我觉得就是用一种比较好玩的方式。[16]」2018年,蔡依林在歌曲〈怪美的〉的MV中重新穿上「唯舞独尊世界巡回演唱会」的蓝色吊带裙并重现她在演唱会上做出的「奇怪」舞蹈动作,直面她自己「被黑」的历史[17]

参见

参考数据

  1. . web.archive.org. 2017-10-21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2. . media.people.com.cn.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2).
  3. . web.archive.org. 2017-10-21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4. . web.archive.org. 2012-05-23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3.
  5. . 环球网. [2022-09-29] (中文(中国大陆)).
  6. . web.archive.org. 2018-03-30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30.
  7. 沈祯. . 安徽省第七届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 2015-12-12.
  8. 元未霞. . 《才智》. 2015, 25: 292–293.
  9. . ent.sina.com.cn.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0. . dz.xdkb.net.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4).
  11. . www.bjnews.com.cn.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12. . ent.sina.com.cn.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13. . web.archive.org. 2018-05-13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14. . ent.sina.com.cn.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22).
  15. . yule.sohu.com.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29).
  16. 网易. . www.163.com. 2015-06-25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3).
  17. . KKBOX. [2022-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5) (中文(繁体)).

外部链接

维基语录上的蔡依林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