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現代舞)

流浪者之歌(Songs of the Wanderers),是台灣當代舞團雲門舞集的一齣代表作品。由雲門舞集的創辦人兼藝術總監林懷民編舞,於1994年11月4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次公開演出。[1]2016年11月27日於台灣淡水雲門舞集劇場上演最終場。[2] 此舞作在2000年,獲得里昂國際舞蹈節「最佳編導獎」。[1]

簡介

「流浪者之歌」由林懷民編舞,作品的靈感來自於同名小說《流浪者之歌》,該小說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賽根據印度佛傳故事改編而成[1]。由於林懷民本身是佛教徒,此作品的啟發也來自於其多次至印度旅遊的經驗。他在印度瓦拉納西恆河邊,看到火葬的整個過程後,引發其對佛教經典金剛經及無常的領悟;以及至北印度菩提迦耶佛教聖地朝聖時,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樹下靜坐,對佛教中所提到存在及珍惜當下的體悟。因此將求道者的朝聖之旅;以及人類探索生命存在的意義的過程融入此舞作。對林懷民而言,「流浪者之歌」是佛祖恩賜的禮物;而他也以這支舞做為獻禮,送給所有在生命旅程中追求真理的旅人。[1][3][4][5]

編舞

「流浪者之歌」編舞的舞蹈動作素材起源於印度教及佛教的宗教儀式。求道者的朝聖之旅,透過雲門舞者的舞蹈,把古老的宗教祭儀分成不同段落的儀式祭典,呈現出求道者在朝聖之旅中不同階段的心路歷程。[1][5]這齣舞作長達90分鐘,一共分為10段,分別是:〈禱告Ⅰ〉、〈聖河〉、〈禱告Ⅱ〉、〈跋涉Ⅰ〉、〈樹祭〉、〈禱告Ⅲ〉、〈跋涉Ⅱ〉、〈火祭〉、〈禱告Ⅳ〉、〈終結或起始〉。[6]整個舞臺,以成道者的佇立、靜止不動,對應著朝聖者透過祭典呈現出來的各種求道法門。在舞台左下角,從開場至結束,由金枝演社藝術總監王榮裕飾演的一位僧人,身穿白色袈娑,雙手合十,閉目佇立,如如不動的任由金色稻米像沙漏般從其頭頂上落下;其所對應的是求道者的朝聖之旅,在流浪的旅途中,各種不同的歷程。最後舞者在舞台上,用稻榖緩慢地劃出「同心圓」,從起點到終點,是〈終結或起始〉?意喻著生命終將回歸原點。[1][5][7][8]

舞台

舞台設計上,運用三噸半經過特殊處理的金黃色的稻穀。隨著舞者的演出,不斷變化成大自然中的沙漠,河川,海洋,雨水,山脈,瀑布等景觀,創造出令人驚奇的視覺效果。也隨著時間,在舞台匯聚成河。稻穀的不同變化兼具「時間」與「聖河」的雙重意義。[1][7]因為此舞作運用大量金黄色的的稻榖,林懷民也稱此舞作為「黃金之舞」。[5][9]

配樂

初期為喬治亞民歌。[1]2011年,在應德勒斯登藝術節邀請喬治亞魯斯塔維合唱團現場吟唱,於歐盟音樂中心首度同台演出後,自此此合唱團常為雲門配樂,一同聯手演出「流浪者之歌」。[7][4][10]

流浪者之歌封箱

「流浪者之歌」自1994年11月4日首演後,在歐、美、亞、澳各洲73大城,全球巡迴演出22年,共219場,被譽為雲門舞集經典代表舞作之一。2016年11月27日在淡水雲門舞集劇場上演最終場後封箱。[11]在此舞作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即是僧人。演出僧侶一角需要有強大的定力,因為在全程長達90分鐘(後改為70分鐘)的表演中,僧人必須雙手合十,一直站立不動,任由稻米從其頭頂上落下。在「流浪者之歌」舞作演出的22年中,此角色一直由金枝演社的創始人王榮裕擔任。[12]林懷民表示,其封箱的最主要原因是不捨讓56歲飾演僧侶的王榮裕再站下去了。[2][13]

設計人員

外部圖片
image icon 林懷民舞作《流浪者之歌》。由王榮裕飾「僧侶」(1994)。
image icon 《流浪者之歌》的「樹祭」之一
  • 燈光設計:張贊桃
  • 服裝設計:華文偉
  • 舞台設計:王孟超
  • 道具設計:楊正雍、斯建華[9]

參考資料

  1. 雲門官方網站.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2. 李欣恬. .
  3. 國家兩廳院. .
  4. 林懷民.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5. 蘇珊‧卡本諾. .
  6. . 財團法人雲門文化藝術基金會.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7).
  7. 葉根泉. .
  8. 魏翊庭.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9. 雲門舞集.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10. 邱怡文.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11. 李雅雯.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12. 《藝想世界》.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4).
  13. 雲門舞集 流浪者之歌記者會. . [2019-1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6).

外部鏈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