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正韵
《洪武正韵》是明太祖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11人奉诏编成的一部官方韵书,共16卷。宋濂作的序文中说,《洪武正韵》“壹以中原雅音为正”,即以周德清的《中原音韵》为准则。但从编辑人员的籍贯来看,绝大多数却是来自浙江、安徽一带。此乃因为中原「雅」音与中原「俗」音不同,雅音追求上溯古来音韵,而不同于河南地区的市井口语。[1][2]

隆庆元年(1567)本《洪武正韵》书影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洪武正韵》书影

北京大学藏《洪武正韵》书影,有崇祯辛未(1631)序
虽然《洪武正韵》之编纂要求是以「中原雅音」为标准,但其性质不是一个单纯、完整语音系统,实际上兼有旧韵书、明初官话、江淮方言、吴音的特点,不能代表明初实际语音体系[3]:161。
《洪武正韵》是在南宋《增修互注礼部韵略》(简称《增韵》)的基础上重编[3]:25。《洪武正韵》刊行四年之后,明太祖又因书中「尚有未谐者」而要求重修,因此《洪武正韵》有了两个版本:洪武八年(1375年)的初编七十六韵本,洪武十二年(1379年)的重修八十韵本[3]:2[lower-alpha 1]。《正韵》和《增韵》、八十韵本和七十六韵本之间的差异,大概就是以中原雅音校正的记录[3]:21,因此比较两者就可以考察明初官话音系之特点。
音系
韵母
舒声二十二韵母,每个韵母都可以配平、上、去三声调。入声十韵母,仍保留-p、-t、-k韵尾。
这样共有22 x 3 + 10 = 76韵:
平声:东·支·齐·鱼·模·皆·灰·真·寒·删·先·萧·爻·歌·麻·遮·阳·庚·尤·侵·覃·盐
上声:董·纸·荠·语·姥·解·贿·轸·旱·产·铣·筿·巧·习·马·者·养·梗·有·寝·感·琰
去声:送·置·霁·御·暮·泰·队·震·翰·谏·霰·啸·效·个·祃·蔗·漾·敬·宥·泌·勘·艳
入声:屋·质·曷·辖·屑·药·陌·缉·合·叶
声调
四个声调,平上去入。
注释
- 八十韵本未曾重刊,湮没数百年。下文中的《洪武正韵》,如未注明,俱指七十六韵本。
参考文献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洪武正韵 |
![]() |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洪武正韵 |
- 台湾饶平客话 作者徐贵荣 出版商:五南图书公司 ISBN:957-11-4179-8
- 『洪武正韵』凡例「旧韵元収九千五百九十字。毛晃増二千六百五十五字。刘渊増四百三十六字。今一依毛晃所载。有阙略者、以它韵参补之。」
- 宁忌浮. .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ISBN 7532612554.
参阅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