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人

波斯人是指以波斯语作为母语的人们,波斯人一词具有超族群的意义,他们在历史上属于伊朗人的一部分。波斯人的来源可追溯至古代雅利安人,他们在公元前2000年至1500年抵达大伊朗地区。约公元前550年,古波斯人伊朗南部波西斯地区(包含今法尔斯省)通过征服及同化当地的伊朗人及非伊朗人族群来向伊朗高原散播他们的语言及文化。即使面对马其顿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势力的入侵,同化依旧持续进行,直至伊朗伊斯兰化[28][29]。随着时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局部特性涌现,二十世纪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30],反映出后鄂图曼土耳其欧洲高加索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后的波斯帝国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及卡札尔王朝瓦解后,高加索地区及中亚或独立,或并入俄罗斯帝国。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语为共同的传统。中亚的许多人种如哈扎拉族仍残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31]。波斯语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语言,因此被许多民族视为第二语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叶派[32],东部则有逊尼派的追随者(除了法尔西万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数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基督教犹太教。西方坚称波斯人是一个种族分类,但波斯人在大体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里很少自称为「波斯人」、有时以「伊朗人」自居的人们。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词共通的用法已延续了多个世纪,纵使伊朗人实际上带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语言但带有关系的族群。作为泛民族族群,将波斯人定位为一个民族可带来问题,因波斯人实际上是多样性的族群。

波斯人
پارسی‌ها/فارسی/ایرانی
总人口
6000万
分布地区
 伊朗
        
5000万[1][2][3]
[4]
[5]
[6]
[7]
[8]
 巴基斯坦1,377,000[9]
 俄罗斯170,000[10][11]
 德国200,000[12][13]
 160,000[14]
 美国743,000[15][16][17]
 47,500[18]
 中国41,028[19]
 加拿大173,760[20][21]
 阿联酋400,000[22]
 英国275,000[23]
 以色列135,000[24]
 法国62,000[11]
 印度60,000[11]
 巴林48,000[25]
 荷兰38,000[11]
 阿曼25,000[14]
 22,550[26]
 希腊20,000[11]
 科威特20,000[11]
  日本 菲律宾50,000[11]
 瑞典15,000[11]
 土耳其31,394{{{1}}}
 比利时6,000[11]
 挪威6,000[11]
 意大利5,910[27]
 南非5,000[11]
 芬兰2,000[11]
语言
波斯语
达利语哈扎拉吉语塔吉克斯坦语的变种语
宗教信仰
伊斯兰教逊尼派什叶派)、巴哈伊信仰基督教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

术语

古波斯贵族及士兵的服装。

希腊人将波斯一语引入到西方语言里,西方以此作为伊朗的正式名称直至1935年[33],因这个称谓,使所有伊朗人都被认为是波斯人,而其他接受波斯语言及文化的人们也常被认为是波斯人。

古代

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敍述,他们称为「帕尔苏」(Parsua)。帕尔苏位于伊朗西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古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撒斯」(Perses)、「帕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波斯人的帝国[34],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35]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朝臣说波斯语,使用帕拉维文[36]萨珊王朝时期,波斯人、米堤亚人、帕提亚人及波斯当地人的搀和使波斯人的身分一致化,不论他们的宗教信仰及地区方言,他们都被一律称为波斯人。埃兰人的语言仍存活至伊斯兰时期。中世纪历史学家伊本·纳迪姆(Ibn al-Nadim)写道:「帕拉维语、达利语、库兹语、波斯语、苏里亚尼语都是伊朗人的语言。」阿卜杜拉·伊本·穆格法(Abd-Allāh Ibn al-Muqaffaʿ)提到库兹语是波斯皇室的非正式语言,「库兹」是埃兰的异名,但库兹人这身分可能已消失。据斯特拉波所说,相信是现代库尔德人祖先的塞尔提亚人(Cyrtians)是波斯人的分支。被普遍认为是库尔德人及鲁尔人(Lurs)祖先的塞尔提亚人曾经广泛分布在波斯至米底王国之间的札格罗斯山脉[37][38]

伊斯兰时期

波斯人一词在伊斯兰时期继续用以描述多个古伊朗民族,包括会说花剌子模语[39]、古塔巴里语[40]、古阿扎里语[41]洛基语库尔德语的人[42]

波斯方言被历史学家麦斯欧迪(Al-Masudi)视为波斯语,而那些会说波斯方言的民族也被视为波斯人。现代波斯语(达利语)是波斯方言的一种,他又将帕拉维文、古阿扎里语及其他波斯语言与之混为一谈[43]

现代

在1935年前,「波斯」一词是西方世界对伊朗的正式名称,但在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年-651年),波斯人已用「伊朗」来称呼他们的国家。居住在伊朗的人们也被西方世界以「波斯人」冠称。英国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1866年-1937年)及英国驻伊朗领事佩尔西·洛兰(Percy Loraine)以「波斯」及「波斯人」来谈论伊朗人及伊朗政府[44]。1935年3月21日,伊朗沙王礼萨汗颁布法令,要求外交使节在官方箴件里使用「伊朗」(雅利安人国家)。自此,「伊朗人」及「波斯人」共通用于伊朗人口。在历史上,波斯人一词用以指明居住在大伊朗地区的伊朗人[45]

分支

波斯族裔和语言主要分布于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

波斯人分布在伊朗格鲁吉亚土耳其亚美尼亚高加索阿塞拜疆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斯坦巴基斯坦北部[46][47]。跟伊朗的波斯人(西波斯人)一样,塔吉克斯坦人(东波斯人)都是多支伊朗民族的后裔,他们的祖先包括来自伊朗的波斯人及其他入侵者。由于在历史上血统产生了相互影响的作用,塔吉克斯坦人及法尔西万与呼罗珊地区的波斯人有密切的关系。

其他较细小的分支有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基齐勒巴什(Qizilbash),他们与法尔西万及阿塞拜疆人有血统关系。在高加索塔特人(Tats)集中分布在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俄罗斯联邦达吉斯坦共和国[48],他们的祖先是萨珊王朝时期在这些地方定居的商人。西印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帕西人居住在古吉拉特邦孟买及巴基斯坦南部地区[49],他们大部分是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的后裔[50]伊拉尼(Iranis)是另一个南亚西部的细小族群,他们是后期波斯琐罗亚斯德教教徒移民的后裔。另外,阿富汗的哈扎拉族艾马克人(Aymāq)具有波斯化蒙古人突厥人的血统[51]

历史

波斯人相信是雅利安人部族的后裔,雅利安人在公元前约2000年由中亚移入伊朗[52]。雅利安人分拆成两个主要族群,即波斯人及米底人波斯语伊朗语支始出现,他们与伊朗高原原住民通婚,如埃兰。公元前九世纪出现了对波斯人的一些记载,在亚述人的文献里,他们被称为「帕尔苏」(Parsu),居住在尔米亚湖的东南岸。

阿契美尼德王朝极盛疆域。

公元前六世纪,古波斯人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他们统合伊朗高原各部族,创建了波斯帝国。多个世纪以来,波斯帝国受到多个王朝的统治,一些王朝由伊朗人统治,如阿契美尼德王朝安息萨珊王朝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白益王朝萨曼王朝;一些王朝不是由伊朗人统治,如马其顿帝国塞琉古帝国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加兹尼王朝古尔王朝塞尔柱王朝帖木儿帝国白羊王朝黑羊王朝萨非王朝阿夫沙尔王朝、赞德王朝及恺加王朝

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是在伊朗南部法尔斯创建的,而安息则是在伊朗北部创建。根据在伊朗发现的一些来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代的楔形文本,证明波斯一词的当地用语在王朝创建时已用以指称伊朗[53]

语言

在现时流通使用的语言当中,波斯语是其中一种世上最古老的语言,并且是其中一种拥有健全文学传统的语言,赫赫有名的波斯诗人有菲尔多西哈菲兹欧玛尔·海亚姆阿塔尔·尼沙普里(Attar Neyshapuri)、萨阿迪(Saadi)、尼扎米鲁达基(Rudaki)、鲁米萨纳依(Sanai)。波斯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及其他近亲语言的用户将波斯语称为「法尔西」(Fārsī),在大伊朗东部地区还被称为「达利语」及「塔吉克斯坦语」。

在历史上,波斯语是指一些伊朗语支语言,时至今日,波斯语是指印欧语系伊朗语支的伊朗西部语言。当今伊朗的大多数人口是波斯语西部方言的用户,至于东部方言,即达利语塔吉克斯坦语的用户都占塔吉克斯坦斯坦阿富汗人口的大多数[54],也是乌兹别克斯坦少数民族的主要语言。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巴基斯坦中国新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伊拉克科威特阿曼阿塞拜疆也有使用波斯语的族群。

宗教

波斯文化孕育出三种主要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巴哈伊信仰及对圣奥古斯丁在他成为基督徒前产生巨大影响的摩尼教玛兹达教是古伊朗的另一种宗教,它被称为是第一个共产意识形态。玛兹达教及摩尼教是琐罗亚斯德教的分支,琐罗亚斯德教被认为是一神教的始祖[55]

在萨非帝国崛起前,逊尼派一直是主导伊朗大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派系,除了塔巴里斯坦扎伊迪派白益王朝及完者都统治时期、阿萨辛派萨尔巴达尔(Sarbadars)。在九个世纪内,尽管逊尼派占着主导地位,许多逊尼派教徒都趋向什叶派,什叶派的三个分支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扎伊迪派(Zaidiyyah)在伊朗部分地区盛行。在那个时期,什叶派在库法巴格达纳杰夫希拉(Al Hillah)有所滋长。什叶派是塔巴里斯坦库姆卡尚埃瓦吉(Avaj)、萨卜泽瓦尔(Sabzevar)的主要教派。在许多地区,什叶派及逊尼派教徒并存。在近代,伊斯玛仪派教徒形成了一个印伊语系社区[56]

萨非王朝时期之前的波斯学者和科学家,如伊本·西那贾比尔赛尔曼(Salman al Farisi)、法拉比纳西尔丁·图西(Nasīr al-Dīn al-Tūsī)都是什叶派穆斯林。许多重要的逊尼派穆斯林科学家、学者及名人都是波斯人或具有波斯血统,包括阿布·达乌德(Abu Dawood)、哈基姆·尼沙布里(Hakim al-Nishaburi)、塔巴拉尼(Al-Tabarani)、安萨里穆罕默德·布哈里(Muhammad al-Bukhari)、提尔米基(Al-Tirmidhi)、奈萨仪(Al-Nasa'i) 及法赫尔丁·拉齐(Fakhr al-Din al-Razi)。逊尼派哈乃斐派教法学的创始人阿布·哈尼法(Abu Hanifa)都被广认为具有波斯人血统[57]

伊朗第一个什叶派政权萨非王朝宣扬十二伊玛目派,在其领土奉行十二伊玛目派的法规,支持教派的学术研究。十二伊玛目派的阿訇「打造了一套国家体制的理论」,认为当在「没有确切的正当时」,萨非王朝的君主政制是「等待救世主降临时最理想的政制」[58]

伊斯法罕沙阿清真寺的大门,该清真寺是萨非王朝时期波斯建筑的楷模。

现时,信奉十二伊玛目派的波斯什叶派穆斯林将逊尼派的哈乃斐派取代。在伊朗南部及库尔德人当中则有数量可观的沙斐仪派逊尼派穆斯林,占少数的伊斯玛仪派穆斯林则散落在各地。一些社区则信奉什叶派的苏菲主义祆教徒基督徒犹太教徒巴哈伊信仰的教徒都各自形成了一些较小的社群,巴哈伊信仰在伊朗是这些少数宗教里最大的宗教[59]。一些波斯人是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

文化

波斯的电影可描绘出波斯文化,波斯电影得到不少支持及影评的赞赏,如《天堂的孩子》(Children of Heaven)及《樱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这些电影洞悉了波斯文化的现况,是当地人文状况的深刻写照。

艺术

波斯的艺术遗产不拘一格,具备东西方的元素。波斯艺术大量借鉴了当地的埃兰文明、两河文明希腊文明(希腊时期的雕像)。波斯地处中央,成为东西艺术及建筑的融合点,希腊罗马的影响常与印度和中国的理念和技巧结合。波斯艺术延伸至中亚、高加索、小亚细亚、伊拉克及现代的伊朗,这广袤的地区是波斯艺术发展的内核。

雕像

波斯人的艺术表达方式可追溯至阿契美尼德王朝时,当时出现了大量重要人物的雕像,通常具有政治及宗教意义,如波斯长生军(帝王的精锐部队)表示了两河文明及古巴比伦的影响力。当地更具代表性的艺术是波斯缩略图中国艺术的影响力也很明显,但当地的画家能运用各种的艺术形式,包括那些在奥斯曼帝国萨非王朝蒙兀儿帝国宫廷内看到的画像。

音乐

波斯音乐的历史可追溯至萨珊王朝巴尔巴德时期,甚至更早。除着它的逐渐演变,一种独特的地中海东部音乐风格成为了波斯的民族音乐,与现今伊朗附近的音乐近似。时至今日,传统音乐因受伊朗伊斯兰政府的政策影响而衰落,伊朗的流亡者及异见人士转向西方摇滚乐,当中带有独特的伊朗风格及波斯街舞

建筑

波斯波利斯遗址又称「塔赫特贾姆希德」或「贾姆希德宝座」是波斯传统古建筑的一部分。

波斯人对建筑的贡献突出,波斯波利斯作为古波斯建筑的表率,而现代的历史纪念建筑如欧玛尔·海亚姆的坟墓则体现了波斯变幻多端的传统。伊朗的一些城市展现了在历史上波斯的独特建筑风格,如加兹温省的哈拉甘双子塔及伊斯法罕的沙阿清真寺。波斯建筑的影响力超越了伊朗的地理界限,可见于整个中亚地区,如撒马尔罕比比哈努姆清真寺(Bibi-Khanym Mosque)、布哈拉萨曼王朝陵墓及阿富汗西部的贾穆宣礼塔(Minaret of Jam)[60]。伊斯兰建筑是以波斯人所创建的基础而发展出来,阿格拉的泰姬陵伊斯坦堡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亦可见波斯建筑技术的影子[61][62]

地毯

德国艺术评论家戈特弗里德·森佩尔(Gottfried Semper)称「地毯的原意是分隔空间」[63],因此地毯编织是以古文明建筑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技艺。波斯地毯以手工精细闻名于世,其文明地位亦非常重要。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以纤维交织的方法编制衣服已出现在伊朗。著名希腊将领地米斯托克利在波斯流亡时也提及到「波斯地毯」:

园林

波斯园林的设计反映人间乐园[65],英语所说的乐园(Paradise)出自波斯语「Pardis」,正是指波斯园林[66]

波斯园林在古代已存在,在伊斯兰时期,波斯园林更为突出,阿拉伯统治者利用波斯人的园林技艺在安达卢斯喀什市广建园林。《一千零一夜》及诗人欧玛尔·海亚姆的作品里的波斯园林更是名垂千古。

妇女

波斯妇女在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是虚构角色,雪拉萨德(Scheherazade)依然象征着女性的智能,姬蔓·芭奴的美貌促成了泰姬陵的兴建。古代贵族妇女在许多权利上能与男性平等,但是在二十世纪前,波斯妇女在整体上未能得到平等对待。诗人塔希莉(Táhirih)对中东的现代妇女运动有很大的影响力,塔希莉司法中心(Tahirih Justice Center)以她的名字命名[67]

当今的波斯妇女在社会上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们能够挤身于各行各业,如政治、法律及运输等,伊朗大学的女学生逐渐占着主导地位,伊朗议会上亦充斥着女性立法委员[68],当中女性的比例甚至达到西方的标准。伊朗前女副总统玛苏梅·埃卜特卡尔(Masoumeh Ebtekar)对西方传媒的能言善辩引起了注意,为穆罕默德·哈塔米任职总统时期的女政客树立了榜样。

参见

参考文献

  1. . CIA world factbook.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3) (英语).
  2. (PDF). Library of Congress, Library of Congress –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5-05) (英语).
  3. UN Refugee Agenc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在2006年,约50%的阿富汗难民身处伊朗境内
  4.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12-13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5. Dupree, L. . Ehsan Yarshater (编). . United States: Columbia University.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19).
  6.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12-13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3-31).
  7. . The World Factbook.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2007-12-13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9).
  8. Richard Foltz, "The Tajiks of Uzbekistan", Central Asian Survey, 15(2), 213-216 (1996).
  9. 现有一百万波斯语系人是巴基斯坦本地人,另有二十二万塔吉克斯坦难民自阿富汗逃难到巴基斯坦。Ethnologue.com's entry for Languages of Pakistan 存盘,存档日期2004-09-01.、Census of Afghans in Pak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0.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9) (俄语).
  11. . farsinet.com.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1) (英语).
  12. . persianwo.org.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30) (英语).
  13. . gtz.de.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7) (英语).
  14. . ethnologue.com.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2-14) (英语).
  15. Phyllis McIntosh. . iranian.com. 2004-01-26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8) (英语).
  16. .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1) (英语).
  17. 这数字只包括来自阿富汗的塔吉克斯坦人,从阿富汗到美国的人口约为80414人(2005年),当中65%是塔吉克斯坦人。.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2). 使用|coauthors=需要含有|author= (帮助) Robson, Barbara and Lipson, Juliene (2002) "Chapter 5(B)- The People: The Tajiks and Other Dari-Speaking Groups" 存盘,存档日期2010-01-27. The Afghans - their history and culture Cultural Orientation Resource Center,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Washington, D.C., OCLC 5608107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18. (PDF). [2010-01-2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02-19) (英语).
  19. . 东岜艺术.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1) (英语).
  20. . Statistic Canada. [2010-0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英语).
  21. 这数字只包括来自阿富汗的塔吉克斯坦人,据2006年加拿大的人口普查数字,留居加拿大的阿富汗人约有48090人,当中塔吉克斯坦人占33%。Ethnic origins, 2006 counts, for Canad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2. . travelvideo.tv.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3) (英语).
  23. (PDF). agape.org.uk. [2010-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10-02) (英语).
  24. . cbs.gov.il.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5) (英语).
  25. . ethnologue.com. [2010-01-28]. (Ethnologue 原始内容 请检查|url=值 (帮助)存档于2009年5月6日) (英语).
  26. (PDF).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11) (英语).
  27. (PDF). [2010-01-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9-28) (意大利语).
  28. . Iranologie. [2010-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1) (英语).
  29. . Encyclopedia Iranica. 2005-07-25 [2010-01-28] (英语).
  30. Scholastic Library Publishing. . 第30册. Scholastic Library Publishing. 2006年: 第249页. ISBN 0717201392 (英语).
  31. James Gannon. . ABC-CLIO. 2008年: 第131页. ISBN 0313353824 (英语).
  32. Sandra Mackey、W. Scott Harrop. . Dutton. 1996年: 第2页. ISBN 0525940057 (英语).
  33. Sāzmān-i Tablīghāt-i Islāmī. . Islamic Propagation Organization. 1987年: 第13页 (英语).
  34. Liddell and Scott. . Oxford. 1882年: 第1205页 (英语).
  35. Johann Peter Lange、Philip Schaff. . 第7册. C. Scribner & co. 1877年: 第30页 (英语).
  36. Jona Lendering. . Livius.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5) (英语).
  37. . Center for Iranian Studies, Encyclopædia Iranica. [2010-01-30] (英语).
  38. . Center for Iranian Studies, Encyclopædia Iranica. [2010-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04) (英语).
  39. Abu Rahyan Biruni. . 2001年: 第56页 (阿拉伯语).
  40. Clifford Edmund Bosworth. . Brill. 2001年: 第632页. ISBN 9004081127 (英语).
  41. 克特万·大不里士时期,大不里士的语言成为了伊朗人的语言。克特万·大不里士的联句透露了这个事实,可见: Archive-It存盘,存档日期2008-08-19
    بلبل به سان مطرب بیدل فراز گل
    گه پارسی نوازد، گاهی زند دری
    翻译:
    花卉上的夜莺如同失去了心脏的歌手,时以波斯语哀怨,时以达利语悲叹。
  42. 玛丽·希尔在卡札尔王朝时期游历波斯,在她的评论里写道,波斯部落、库尔德人及洛基人自认为及被认为是古波斯人。可参见玛丽·希尔在1856年所着的《波斯面貌一瞥》(Glimpses of Life and Manners in Per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43. Al Mas'udi. . Brill. 1894年: 第77–78页 (阿拉伯语).
  44. Cyrus Ghani. . I.B.Tauris. 2001年: 第310页. ISBN 1860646298 (英语).
  45. . Merraim-Webster's Online Dictionary. [201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2) (英语).
  46. Anna Bentkowska-Kafel、Trish Cashen、Hazel Gardiner. . Intellect Books. 2005年: 第49页. ISBN 1841501166 (英语).
  47. . Ethnologue. [2010-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6) (英语).
  48. David Levinson. . G.K. Hall. 1994年: 第357页. ISBN 0816118108 (英语).
  49. Joe Bindloss、Sarina Singh. . Lonely Planet. 2007年: 第63页. ISBN 1741043085 (英语).
  50. Mary Boyce. .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ND. 1984年: 第153页. ISBN 0719010640 (英语).
  51. R. Khanam. . Global Vision Publishing Ho. 2005年: 第128页. ISBN 8182200628 (英语).
  52.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03-02-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30) (英语).
  53. . Britannica Concise Encyclopedia. [07-02-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英语).
  54. Pam O'Toole. . BBC News. 2004-10-06 [2010-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2) (英语).
  55. Iran,第50页
  56. Seyyed Vali Reza Nasr. . Norton. 2006年: 第76页. ISBN 0393062112 (英语).
  57. Ehsan Yar-Shater. . 第2册.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82年: 第239页 (英语).
  58. The Shia revival: how conflicts within Islam will shape the future,第74-75页
  59.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19-20册.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84年: 第12页 (英语).
  60. Ira Marvin Lapidu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年: 第131页. ISBN 0521779332 (英语).
  61. Iftikhar Ahmad. . Prentice Hall. 1993年: 第194页. ISBN 0132967812 (英语).
  62. Karen Zeinert. . Marshall Cavendish. 1997年: 第61页. ISBN 0761400893 (英语).
  63. Jennifer Bloomer. .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6年: 第367页. ISBN 1878271083 (英语).
  64. Plutarch. . Bartleby. [2010-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3) (英语).
  65. Leigh-Ann Bedal. . Gorgias Press LLC. 2004年: 第123页. ISBN 1593331207 (英语).
  66. Arjun Appadura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年: 第212页. ISBN 0521357268 (英语).
  67.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the United States. . 第32-33册. National Spiritual Assembly of the Bahá'ís of the United States. 2000年: 第47页 (英语).
  68. Sarah Henderson、Alana S. Jeydel.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年: 第24页. ISBN 019515925X (英语).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