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水门
汲水门(英语:)是香港海峡之一,位于大屿山东北及马湾之间,为香港维多利亚港西面的出口,与东面的鲤鱼门相对。

这个海峡是由南中国海往珠江流域的重要水道之一。汲水门的水流颇为湍急,所以过去被称为急水门。但由于这个名称被认为不利,所以取其谐音改名为汲水门,以示汲水无波之意[1]。
鉴于汲水门道窄浪急,政府于2002年将汲水门划定为「特别区域」,凡超过10米的船只如利用汲水门航道只可往维港方向航行[2]。
历史
文献记载

据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官富山在新安急水门东,佛堂门西……」官富山是指今日九龙半岛以北群山,佛堂门即位于新界西贡区东南部,急水门则是早时汲水门之称呼。清朝文牍当时亦把维多利亚港称为「中门」,直到开端口才用英国当时在位的维多利亚女王命名。
汲水门为进出香港其中一个主要水道,清初时已有士兵驻守位于汲水门侧的马湾小岛,目的是抗衡当时肆虐的海盗 。
九龙关
.jpg.webp)
于1875年 (同治14年),清朝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要求清廷增加通商口岸,订立通商章程及鸦片税务。到1886年,双方又签订《管理香港洋药事宜章程》(亦称《香港鸦片协定》),容许英国人可以在九龙边境地区设置海关,为「九龙关」,是由洋人管理的中国粤海关属下之分关,负责收税、边境巡逻及打击鸦片走私活动等事宜[3]。
于1897年 (光绪23年),汲水门税厂落成并立「九龙关」石碑纪念[4] 。不久于1898年马湾就随《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予英国99年,中英边界北移至深圳河,税关亦随之关闭[5]。昔日汲水门税厂的位置旁,是马湾乡事委员会现址,会侧仍存有「九龙关」碑石 。另一块「九龙关借地七英尺」石碑之成立,事缘英军向村民开路,想筑路通往北湾,以联系青衣及青龙头两汛,方便共同征税和缉私;但村民认为民地会被占用,经调解后终答允借地,然而路宽只限于七英尺,因此官民立碑作据。
基础建设
事故
1927年5月9日,汲水门海域发生严重海难[8],捷和轮船公司「两广号」载有231人准备离开香港启赴广东江门,当船驶至急水门口海面时,突与一艘「满西号」的小轮相撞。两广号随即沉没,乘客纷纷跳海,在惊涛骇浪中挣扎。附近小艇见船沉赶来抢救,其中有126人获救生还,但有105人则来不及拯救而葬身大海[9]。
2015年10月23日晚上7时40分,有船只通过汲水门时,怀疑意外撞到汲水门大桥桥身,触动大桥防震警报系统响起,因而需要进行紧急检查,青马大桥上下层行车线和铁路同时全线封闭,港铁东涌线及机场快线亦暂停服务,令大屿山对外陆路交通一度完全瘫痪近2小时,附近公路出现漫长车龙。香港国际机场晚上一度出现人潮,多班回港航机旅客被迫滞留在机场。旅客及东涌居民需改道愉景湾及梅窝并改以海上交通才可出入市区,直至晚上约10时大桥才恢复通车。这是青屿干线自1997年启用以来第一次出现全线封闭的情况。
参考文献
- (PDF).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09).
- . 明报. 2015-10-26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 《知情识趣游香港 3》. . 友晟出版社. 2017-01-14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1).
- (PDF).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6-11).
- . 香港地方.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 阿群带路. . 2013-06-07 [2018-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3).
- 广东海图说·汲水门 张之洞 广雅书局 1889
- . 工商日报第弍版. 1927年5月11日.(繁体中文)
- . 华字日报第二张第三页. 1927年6月10日.(繁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