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机制

语音学中,气流机制是指在声道中产生气流的方法。气流机制也是言语产生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另外两者则分别是发声(描述声波通过准周期性振动产生某些声音的过程)和调音(描述发音器官如何制造出语音)。[1]:14

能够产生气流的器官被称为气流发声器官(),在口语人类语言中有三组气流发声器官:

事实上,脸颊也可产生气流(在VoQS中标记为{ↀ}),但没有任何语言以此方式发音。

在喉切除手术之后,食道也可作为气流发声器官(VoQS中{Œ}表示普通食道发声、{Ю}表示气管-食管发声)。

撞击式辅音(Percussive consonants)发声时则完全不需要任何气流机制。[2]

气流机制的类型

隔膜、声门及舌头皆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压力以产生气流。这些压力变化通常可以对应于向外和向内的气流,术语上分别被称作外呼音(egressive)与内吸音(ingressive)。在以下这六个由此产生的气流机制中,有四种在世界各地被发现:

  • 肺部外呼音:空气由肺部被肋骨与横膈挤出。所有的人类语言都使用这种声音(比如元音),四分之三的人所说的语言只拥有这类的音。
  • 声门外呼音
  • 声门内吸音
  • 内吸音

参考数据

  1. 朱晓农. . 商务印书馆. 2010. ISBN 9787100066815.
  2. Pike, Kenneth. . Michigan. 1943: 103–5.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