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鳟

樱鳟学名日语:),又名马苏鲑英语),为鲑形目鲑科麻哈鱼属的一辐鳍鱼,也是国际上被普遍定义为“鲑鱼”的七种辐鳍鱼之一(虽然在其原产地通常被称作“”)。樱鳟属于洄游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亚东北亚的沿海和淡水水系,并已形成数个陆封型亚种[1]

樱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Actinopteri
目: 鲑形目 Salmoniformes
科: 鲑科 Salmonidae
属: 麻哈鱼属 Oncorhynchus
种:
樱鳟 O. masou
二名法
Oncorhynchus masou
(Brevoort, 1856)
异名

Salmo masou Brevoort, 1856

樱鳟的拉丁文种小名英文称呼都来自于日语俗称マス(,masu)音译,因为樱鳟是日本列岛最为常见的一种鳟鱼。英文的直译其实就是“鳟鲑”,属于翻译时因为不了解词汇背景而产生的误称。而日语中其实也确有“鳟鲑”(,torauto saamon)的叫法,但指的是人工养殖的“唐纳森型”虹鳟

分布

樱鳟喜欢温和的气候,生活在北纬65至58度之间,在海里它生活在水深0—200(0—656英尺)之间。主要栖息区是日本海沿岸和鄂霍次克海南部的水系,分布范围北至堪察加半岛南端、千岛群岛库页岛,向南经过外东北沿岸、朝鲜半岛日本列岛,最南可以到达台湾——在那里有一个特有的陆封亚种台湾鲑鱼(又名樱花钩吻鲑)。[2]

形态

樱鳟最大可以体长71(28英寸),重9(20英磅)。性成熟的樱鳟背深色,侧部有鲜艳红色、带粉红颜色的条纹,腹部颜色浅。

生活周期

与其它太平洋鲑鱼一样,樱鳟的生活周期分海洋和淡水两个阶段。樱鳟在河水中生活一至三年,它们一般生活在水潭或者河流的中心,食昆虫的幼虫或者飞的昆虫。

此后在海洋中生活二至3.5年。在海洋中它们以甲壳类动物为食,吃小鱼的情况比较少。樱鳟在三岁至七岁的时候性成熟,此时它们返回河流产子,它们返回河流的季节比其它鲑鱼要早。

经济价值

与其它大多数鲑鱼一样,对于捕鱼业、养鱼业以及作为观赏鱼樱鳟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亚种

根据不同分类,樱鳟可分为4个、5个或6个亚种,包括:

  • 梨山鳟O. m. formosanus (Jordan & Oshima, 1919)):(仅)分布于台湾大甲溪上游的七家湾溪环山村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溪流。该亚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南投[3][4]
  • 石川樱鳟O. m. ishikawae (Jordan & McGregor, 1925)):在日本也称皐月鳟(,satsuki masu),分布于环濑户内海沿岸(日本中西部和南部),在一些分类中被看做是山女鱼的一个异态
    • 雨鱼(,amago),石川樱鳟的一个陆封异态
  • 岩目樱鳟O. m. iwame):或称“无斑鳟”,日语又称岩女鱼(,iwame),在雨鱼群体中出现的隐性形态,因此有时被看做是其异态
  • 大口樱鳟O. m. macrostomus (Günther, 1877)):又称红斑樱鳟
  • 山女鱼O. m. masou (Brevoort, 1856)):指名亚种,通常专指其淡水生态型,分布于环日本海沿岸(含日本列岛、朝鲜半岛、西伯利亚东岸、库页岛堪察加半岛
  • 琵琶鳟O. m. rhodurus (Jordan & McGregor, 1925)):仅分布于日本关西滋贺县琵琶湖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游旨价. . 春山出版. 2023: 327. ISBN 9786267236352.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4. . 台湾鱼类数据库. [2023-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5).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