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苏棣
杨苏棣(英语:,1951年4月—)[1],美国外交官,生于华盛顿特区。就读卫斯理安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接着进入芝加哥大学,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处长和美国驻港总领事。
杨苏棣 | |
---|---|
![]() | |
![]() | |
任期 2010年2月25日—2013年7月 | |
提名 | 贝拉克·奥巴马 |
![]() | |
任期 2006年—2009年 | |
总统 | 乔治·沃克·布什 |
前任 | 包道格 |
继任 | 司徒文 |
![]() | |
任期 2003年—2005年 | |
提名 | 乔治·沃克·布什 |
前任 | 约翰·马丁·奥基夫 |
继任 | 玛丽·约瓦诺维奇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Stephen Markley Young 1951年4月(72—73岁) ![]() |
学历 | 维思大学 B.A. 芝加哥大学 B.A., Ph.D. |
职业 | 外交官 |
经历
- 杨苏棣于1963年(12岁)至1965年间与家人一起在高雄的驻台美军社区居住过两年[2]:p322。
- 求学时,于美国东北部康乃狄克州的米德尔敦的一所私立四年制文理学院卫斯理安大学毕业,之后于入芝加哥大学,取得硕士及博士学位。
外交官生涯
- 1981年进入美国国务院,同年至1982年派驻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后历经驻俄罗斯大使馆(1985年-1987年、1994年-1995年)、驻华大使馆(1990年-1993年)勤务,于1995年至1998年间担任新独立国家高加索暨中亚事务处()处长[3][4]。
- 1998年8月起重回美国在台协会担任副处长[3][4],至2001年止[1],任内曾奉处长张戴佑之命,于台北各处替美国在台协会新址寻觅合适地点,后相中内湖区金湖路的一处驾训班旧址为可行之新址预定地[5]。2002年7月出任美国国务院亚太局中国暨蒙古处(科)处长[6]。
- 杨苏棣夫人为费雯俐(Barbara A. Finamore),育有子女三人。
- 2003年至2005年,任美国驻吉尔吉斯大使,曾表示华盛顿将吉尔吉斯基层的政治运动视为中亚国家的重要先例,为瓦解中亚独裁政权的一个方法,吉尔吉斯的反独裁运动更能为中亚社会提供一个希望。[7]
- 2006年3月18日,56岁时,就任美国在台协会办事处处长。他曾于2006年10月26日召开记者会强烈表达敦促立法院应在本会期通过军购案的立场[8],2009年7月卸任。
- 2010年2月25日,他转任美国驻港澳总领事,但与中国方面关系恶劣,2013年5月,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点名批评杨苏棣干涉香港内部事务。特派员公署表示,政制发展问题属于香港内部事务,任何外国政府或官员都不应干预,妄加评论。在此之前,杨苏棣曾表示,香港的普选应符合国际标准。近半年来,香港亲中国的报章包括大公报和文汇报对杨苏棣的攻击尤为激烈,甚至指他「策动香港自治运动」,有意以其派驻中亚当大使的经验,将当地的花朵革命带到香港[9]。杨氏遂在2013年7月卸任[10][11]。
相关事件
评价宋楚瑜
被维基解密揭露,杨苏棣暗示宋楚瑜曾在2006年北高市长选举前告诉他,国民党愿以台北市长一职交换宋不加入2008年中华民国总统选举。宋楚瑜得知后怒称杨苏棣是「丑陋的美国人」、「丑陋的外交官」,维基解密内容不符事实,但宋楚瑜的重砲抨击造成报章媒体的激烈讨论,后宋楚瑜解释他说的不是「丑陋」,而是台语「粗鲁」。
评价马英九
被维基解密揭露,他曾评价马英九根本是把台北市长当作总统宝座的垫脚石,在马兼任台北市长与国民党主席的一年半时间中,马主要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处理党务上,市政工作交给他的副市长金溥聪。杨苏棣也说,马英九在与美国在台协会打交道时,总是要形塑自己是未来总统候选人,与他见面时也要在正式的大会议中见面。
家庭
- 家族
- 父亲:杨恩上校(Mason J. Young,Jr),1923年11月出生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纽奥良。1944年于西点军校毕业,曾就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也曾在砲兵、飞弹与相关基地接受过数年训练。营长下任后,1963年―1965年以中校阶级派往驻在台湾高雄的美军顾问团服务[2]:p314-317。
- 母亲:海伦(Helen)[2]:p322
- 长兄:麦森(Maxon)[2]:p322
- 妹妹:琼安(Joanne)[2]:p322
- 配偶
- 妻:费雯俐(Barbara A. Finamore),一名律师,负责在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有关中国的法律项目。
- 子女
育有三名子女
注释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杨苏棣 |
![]() |
维基语录上的杨苏棣语录 |
- Justin Glenn. . Savas Publishing. 2014-09-05: 542 [2019-04-11]. ISBN 97816112123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 邓克雄; 孙建中、刘力瑄. . 《杨恩上校(Mason J. Young,Jr)访谈》 (台北: 中华民国国防部史政编译室). 2008年(民国97年)初版. ISBN 978-986-013-782-8 (中文(台湾)).
- . 美国在台协会. 1998-08-19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1998-08-19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顾荃. . 中央通信社. 2018-06-12 [2018-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8).
- 中央社. . 联合报. 2002-07-27: 13.
- Philip Shishkin 《Restless Valley:Revolution,Murder,and Intrigue in the Heart of Central Asia》
- . [200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0).
- 美驻港代表换人 杨苏棣离港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4-01-13. 中央广播电台
- 夏千福接替杨苏棣出任美驻港澳总领事 的存盘,存档日期2013-08-05.,亚太日报,2013年8月1日
- . 短信 (英国广播公司). 2010年2月25日 12:23(UTC) [2010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22日).
外交职务 | ||
---|---|---|
前任: 莫柔 |
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副处长 1998年-2001年 |
继任: 苏佩秋 |
前任: 包道格 |
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处长 2006年-2009年 |
继任: 司徒文 |
前任: 马启思 (代理) |
美国驻港澳总领事 2010年-2013年 |
继任: 夏千福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