柷
下图为仿真复原的柷,摄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

柷
柷(国语ㄓㄨˋ,普通话 zhù)是中国汉代乐器。相传是夏启所做,迄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诗经·周颂·有瞽》曰:「鞉磬祝围」,「祝」即柷,故柷也称「祝」。 柷的形状像大斗,木制。演奏时,奏者持椎撞柷,以向其他乐器奏者示意乐章开始及提示该乐章的节拍。柷仅用于古代宫庭雅乐跟祭祀音乐的开始时演奏。与敔的作用相近,都是示意音乐的开始,停止,古书中也有提及《尚书·益稷》:「合止柷敔」。
关于柷的形制与演奏法,古书上有两种说法:
- 椎柷分离说:东汉郑玄注《尚书》,提及「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也就是说敲击用的椎和柷分离。
- 椎柷一体说:西晋郭璞注《尔雅》,则言「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挏之令左右击。」唐朝杜佑《尔雅》亦提及「柷如漆桶,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椎柄连底,旁开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也就是说,椎直接连在柷内部,奏乐时将手伸入(很可能就是从「旁开孔」伸入),将椎左右摇晃击打柷以发声。
虽然两种说法并存,但后事的柷形制多半依从郑玄之说,而不完全只从内侧击打。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就记载皇帝冬至郊坛祭天中,柷的使用方法:「乐作,先击柷,以木为之,如方壶,画山水之状,每奏乐击之,内外共九下。」此知宋代不完全只击打内侧。
至清朝,形制又有变化,据《钦定皇朝通典》记载:「柷,所以起乐;上阔下小,状如方斗,三面正中各设圆鼓以受击,一面开圆孔以出音。」从现存器物来看,是将单面鼓设置于三面内侧,只有从内侧击打才能发挥功效;可以合理推断清代击柷,只击打内侧。祝中圆鼓此前未有文献提及,而宋代既然击打内外,应该也没有,可能是清朝的创新。
另,李氏朝鲜正祖李祘下令编纂的《春官通考》[1]中,所记载的柷形制则与较为接近郭仆、杜佑所说,为一木箱构造中放入「丄」形的敲打器「止」,使用时摇动止的上端,和习见的形制相比,最大差别在于有盖板。今日国立古宫博物馆所藏柷[2]也是此形制。
今日中文圈所使用的柷,如祭孔典礼,一般形制上椎柷分离,使用上由内侧击打三下。有圆鼓有无、大小、位置以及圆孔大小位置等细节变化。如台南孔庙为无鼓柷,台北为有鼓柷。
参阅
- 叶振纲,《音乐小百科 ── 中国音乐与乐器》ISBN 957820809X
- 赵风,《中国乐器》ISBN 7800281183
参考数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