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施潘道车站

施潘道站德語:)是德国铁路设于柏林市辖区施潘道的一座铁路车站,地处施潘道古城的西南缘。这座分岔站德铁车站及服务所划分的80余座二等车站之一,并拥有全德国最长的铁路站台(440米)。设有6条到发线的高流量车站是长途客运ICEIC/EC)和短途客运S-BahnRBRE)的换乘点。它也提供由柏林運輸公司经营的市内公共交通服务,例如巴士或经停施潘道市政厅地铁站地铁7号线

施潘道站
位置 德國
施潘道
地理坐标52°32′5″N 13°11′45″E
车站类别分岔站
途经
股道4(长途)/2(快铁)
其他
车站8010404
车站缩写BSPD/BSPA
车站等级二等站[1]
历史
启用日期1910年7月15日

来自西部的汉诺威-柏林高速铁路柏林-莱尔特铁路和来自西北部的(柏林-汉堡铁路会在该站汇合,然后跨越东侧的哈弗爾河,再接入环线铁路或与施潘道市郊铁路平行运行,直至城市铁路通往柏林火车总站。车站也是柏林城市快鐵线路的起讫站,尽管有提议将其延伸至哈维尔兰县。除此之外,大多数的本地巴士服务并不在车站出入口,而是在古城环路上停靠,因此设于车站出入口附近、拥有十余条区域巴士线路和在高峰时段提供部分市内巴士服务的施潘道车站巴士站()和施潘道市政厅巴士站()也成为继哈登贝格广场之后,柏林最重要的巴士节点。

总览

柏林-施潘道车站共设有6条到发线,其中4条用于区域运输,2条用于城市快铁。在四桅大堂外侧还有1条货运轨道。它在德国车站营运点目录中使用的缩写代码为,城市快铁部分则使用[2]

现有的站房建筑是在不影响列车运营的情况下,于1996年至1998年间根据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的设计方案建造。其430米长的站台大厅顶部由平行的筒形屋顶所覆盖,这是德国典型的传统火车站设计手法。拱顶结构置于纵向梁上,梁则由站台中央,距站台中轴各18米的支柱支撑。在横轴上,各支柱间有用于横向加固的交叉券拱。拱顶覆有明亮的玻璃嵌片,玻璃片用螺丝钉固定在可调节的不锈钢预制弧线钢板上。整个穹顶的结构通过贯穿屋顶的对角线钢索加固。一个简易的站台隧道也与新建的过街隧道相平行,从毗邻车站大堂下方轨道的修道院大街()出入口可以直抵站台。车站大堂有16米宽。[3]

历史

莱尔特车站

早在1871年,这一地点便已随着柏林-莱尔特铁路的开通而建起一座车站,为了与柏林-汉堡铁路设于施潘道的汉堡车站作区分,它被命名为“莱尔特车站”(,意即通往莱尔特的车站)。莱尔特车站于1890年10月1日停办客运,以便让市郊及长途列车集中在汉堡车站停靠,而后者自此被改称为“施潘道客运站”。莱尔特车站转而主要承担施潘道的货物运输,并以“施潘道货运站()”的名称获得保留,这一站址便是如今的大型购物中心“施潘道购物廊()”的所在地。原莱尔特车站的半木结构车站大楼于1890年被拆除,并于1891年移至柏林-哈肯费尔德地区改建成一座餐厅,至1966年最终拆毁。[4]

施潘道西站

施潘道货站及施潘道西站(1986年)

现址的车站是在1910年7月15日首先作为“施潘道市郊车站()”而在货运站旁投入使用。同年,它的名称变更为“施潘道西站()”,而原施潘道客运站也在大约同一时间获得了“施潘道火车总站()”的新称谓。[4]

新的市郊车站地理条件比火车总站更具优势,因为它更靠近施潘道古城,并且那里当时正在建设新的市政厅。站台设于堤道上,其轨道终端的到发厅正对加伦大街(),并与斯塔肯大街()和席格费尔德大街()相交,其中一条过街隧道还可通往东哈维兰铁路的小型车站。[5]

车站设有紧邻两个站台的3条到发线,其中常用的轨道分居岛式月台的两侧,通往柏林城市铁路的施潘道市郊铁路也以该站作为终点。通往柏林莱尔特城铁站,即汉堡-莱尔特铁路的客运轨道(这是已将分别通往汉堡和莱尔特的铁路在柏林至施潘道区间改为共线运行)将长途运输引入站台的南侧及北侧。[6]

通过使用客运轨道的转辙连接,来自莱尔特城铁车站的市郊列车也可以在车站接入施潘道市郊铁路,进而驶向瑙恩武斯特马克。车站西侧是客运轨道的分岔点,在这里可将共线运行的汉堡及莱尔特铁路的市郊及长途运输进行分离。市郊轨道本身则拥有四线的停车场用于终到施潘道的机车进行换向。[5]

与如今温和的区域运输服务相比,当时在车站往来于柏林施潘道东哈维兰地区之间的通勤列车繁忙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即便是在施潘道市郊铁路跟随柏林城市铁路、柏林环线铁路柏林市郊铁路(1930年后改称S-Bahn)的电气化进程而实施轨道供电后,来自莱尔特城铁车站的蒸汽牵引市郊列车也仍然继续维持运行。[6]

施潘道西站,1947年

在1930年代,莱尔特城铁车站至施潘道西站(当时的电气化区间)之间开行有每10分钟一班的蒸汽市郊列车,然后再以每20分钟一班的间隔交替驶往瑙恩和武斯特马克。这种在S-Bahn与市郊铁路进行换乘的活动在当时引起了轰动,因为它可以快速、方便的在同一站台进行互换。而在如今的柏林-施潘道车站,S-Bahn与市郊铁路之间繁琐的站台换乘已造成障碍,从而导致不断增长的通勤运输和尚不充分的郊区发展需要通过穿越施潘道的S-Bahn扩建来推动。[4]

1947年的施潘道西站:
旅客试图在拥挤的列车上攀爬缓冲器和踏板,其中大多为寻觅食物的妇女

1928年8月23日,伴随着“施潘道西,留下!()”的口号,S-Bahn列车首次驶入施潘道。这些电气化列车同样经莱尔特城铁车站驶来,但并不使用与长途列车相同的线路,而是经由柏林城市铁路和施潘道市郊铁路至施潘道西站。随后,施潘道西站实际仅维持了数年的S-Bahn终到站地位,因为延伸至武斯特马克或法尔肯塞及瑙恩的计划已经出台。[7]

计划中的扩建方案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得到部分落实。自1951年起,首班S-Bahn列车已经可以继续通过施潘道西站前往法尔肯塞或沿着莱尔特铁路抵达斯塔肯。而在相反的方向,人们自此也可以搭乘S-Bahn列车前往少女荒原乃至环线铁路。与此同时,柏林的莱尔特车站于1951年被关闭。德国国营铁路也最终在S-Bahn终到站停运了蒸汽市郊列车,施潘道西站因此仅有S-Bahn列车停靠。[5]

自1961年8月13日起修建的柏林墙对车站造成了间接影响。通往法尔肯塞的S-Bahn列车已被缩短至施潘道西站终到。通往斯塔肯的S-Bahn服务也被中断了好几个月。线路受到的影响更甚,因此车站也遭到了来自柏林的S-Bahn杯葛。不再需要的铁路设施长期闲置并缺乏维护,使得线路的运输流量日益变薄。S-Bahn运营随着1980年9月17日爆发的铁路工人罢工而达到谷底。德国国营铁路拒绝回应工人的诉求,并停开了几乎所有城市西部的S-Bahn服务。因此,施潘道线,包括施潘道西站被迫在1980年9月25日停止运营。这座荒僻的车站自此仅剩货运列车和往返于汉堡的客运列车作停靠[8]

柏林-施潘道车站

车站大堂
施潘道车站的地下通道

随着柏林S-Bahn在1984年1月9日被柏林运输公司所收购,经由新的施潘道市政厅快铁站(,替代施潘道西站)通往斯塔肯的线路应该重开。然而此计划却遭到推迟,因为通往施潘道市政厅(毗邻施潘道西站)的地铁7号线已于1984年10月1日投入运营。[9]

同样在1980年代,连接汉诺威至柏林的城际快车线路开始制定方案,当局最初旨在将其作为西德西柏林之间的过境线路,并于1988年秋季启动与东德的谈判。尽管随后柏林墙倒塌和谈判对象不复存在,但关于线路的走向还是早在1990年6月便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推动规划。

早在1910年左右的施潘道轨道设施改组中,当局便考虑将长途车站从哈弗尔河的另一侧(原施潘道火车总站)搬迁至如今的古城和市政厅旁,在任何条件下,更换破旧的设备都是必要的。也有人基于运营理念的观点提议恢复经由施潘道市郊铁路运行的S-Bahn服务,并提供延长至周边地区的选择。

受到城市设计限制的新建长途和快铁车站的设计竞赛于1993年举行,并由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聖地牙哥·卡拉特拉瓦胜出。卡拉特拉瓦构想将站台上部穿过写字楼建筑——与后来的柏林火车总站相类似[10]。这导致了融资困难,并引发长时间的讨论。最终,当局选择了在设计竞赛中名列第三的本土企业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10],后者根据原来两侧采用开放式顶棚设计,在1996年至1998年间对方案进行修订。而在乘客协会就规划审批提出异议后,快铁站台的接入也获得了更好的设计。

1997年5月19日,新柏林-施潘道车站的首座站台建成通车,最初仅停靠长途及区域列车。当车站大厅完工后,S-Bahn列车也于1998年12月30日驶抵。随着新的柏林铁路枢纽于2006年5月28日完工,停靠车站的区域列车数量从每日250班减少至每日212班,而长途列车的数量则从每日66班增加至每日100班[11]

车站的设计被批评为不够充分[12]。车站本身也被视为超负荷铁路走向的一部分。旅客列车于5时至20时之间可在站台停留最多六分钟。只有在预定停留时间不超过六分钟或是移动至利用率较低的侧线时,才允许进行列车换向[13]

地铁站

地铁站入口及其身后的同名市政厅

施潘道市政厅地铁站()是柏林地铁7号线的西部终点站。它于1984年10月1日投入运营,采用的是壳式建筑方法建造,以尽可能避免对地面交通造成干扰。这座由莱纳·G·吕姆勒设计、带有两个岛式月台的车站拥有巨大的面积。站台的南端由一个画廊所覆盖,从地面层抵达的乘客以及在整座车站内都可眺望到。地铁站内还包含了线路通往保罗斯特恩大街信号所[14]

地铁7号线会停靠在限界较大的中间轨道,而限界较小的外侧轨道目前空置,将用于接纳规划中的地铁2号线的延长线,但该线如今仍在乌勒本站终到。为了改善规划中延长至斯塔肯的7号线以及进入法尔肯哈格纳费尔德的2号线之间的相互换乘,这里将是柏林地铁唯一采用左侧通行靠站的线路。这些延长方案何时及是否动工尚未有明确。[15]

虽然毗邻施潘道快铁站,但地铁站还是保留了自己的名称。于是,行经此站的柏林运输公司巴士线路总是会带有“”标识(意即施潘道市政厅快铁+地铁站),而另一侧的快铁车站则仅有“”标识(意即施潘道快铁站)。

交通连结

停靠在车站的一列ICE-2

柏林-施潘道车站提供多班由德国铁路开行的城际快车城际列车区域列车服务,以及柏林S-Bahn的5号线服务。此外在临近的施潘道市政厅地铁站还停靠有地铁7号线以及由柏林运输公司及周边地区巴士公司开行的多条巴士线路。

在2006年春季,延长至法尔肯塞的单线快铁线路规划已经得到明确。然而,开建将取决于融资方案。当社民党基民盟2011年柏林众议院选举后决定组成大聯合政府,则“自施潘道车站向西至法尔肯塞”的快铁线路延长工程将根据联盟协议得到推动。[16]

区域及快铁运输

线路 走向
IRE 柏林东柏林-施潘道施滕达尔萨尔茨韦德尔于尔岑吕讷堡汉堡
RE 2 维斯马什未林维滕贝格瑙恩柏林-施潘道柏林东吕本科特布斯
RE 4 拉特诺武斯特马克柏林-施潘道柏林波茨坦广场柏林南十字路德维希费尔德 (- 于特博格
RE 6 柏林健康泉柏林-施潘道黑尼格斯多夫诺伊鲁平维茨托克普里茨瓦尔克维滕贝格
RB 10 瑙恩法尔肯塞柏林-施潘道柏林少女荒原柏林
RB 13 柏林-施潘道达尔戈-德贝里茨武斯特马克
RB 14 瑙恩法尔肯塞柏林-施潘道柏林腓特烈大街柏林-舍讷费尔德机场
施潘道施特雷索皮谢尔斯贝格奥林匹克体育场陆军大街展览馆南西十字夏洛滕堡萨维尼广场动物园蒂尔加滕贝勒维宫柏林总站腓特烈大街哈克市場亚历山大广场扬诺维茨桥柏林东站华沙大街东十字内尔德纳广场利希滕贝格腓特烈费尔德东 - 比斯多夫 - 武勒河谷考尔斯多夫马尔斯多夫 - 比尔肯斯泰因 - 霍珀加滕 - 诺恩哈根 - 弗雷德斯多夫 - 彼得斯哈根北 - 施特劳斯贝格 - 赫格尔米勒 - 施特劳斯贝格城 - 施特劳斯贝格北
verweis=U-Bahnlinie 7 (Berlin)施潘道市政厅施潘道古城城塞哈塞尔霍斯特保罗·施特恩大街罗尔堤西门子堤哈勒姆径雅各布·凯泽广场少女荒原米伦多夫广场理查德·瓦格纳广场俾斯麦大街维尔默斯多夫大街阿登纳广场康斯坦茨大街费尔贝林布利瑟大街柏林大街巴伐利亚广场艾森纳赫大街克莱斯特公园约克大街默肯桥梅林堤格奈森瑙大街南星赫尔曼广场新克尔恩市政厅卡尔·马克思大街新克尔恩边界径布拉什科径帕尔希姆径布里茨南约翰尼斯塔尔路利普希特径伍茨基径茨维考堤鲁铎

长途运输

线路 走向 频率
ICE 10 柏林柏林-施潘道汉诺威比勒费尔德哈姆分拆运行:) 多特蒙德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 (- 科隆展会/道依茨科隆/波恩机场) 或者 伍珀塔尔科隆 (- 波恩科布伦茨 每小时1班
ICE 11 柏林 - 柏林-施潘道布伦瑞克卡塞尔-威廉山法兰克福曼海姆斯图加特乌尔姆奥格斯堡慕尼黑 两小时1班
ICE 12 柏林 - 柏林-施潘道 - 布伦瑞克 - 卡塞尔-威廉山 - 法兰克福 - 曼海姆 - 弗赖堡巴塞尔瑞士因特拉肯东 两小时1班
ICE 28 汉堡柏林-施潘道 - 柏林 - 莱比锡耶拿乐园纽伦堡 - 慕尼黑 每小时1班
EC/IC 32 柏林南十字 - 柏林 - 柏林健康泉柏林-施潘道 - 汉诺威 - 多特蒙德 - 杜伊斯堡 - 科隆 - 科布伦茨 - 曼海姆 - 斯图加特 (- 林道因斯布鲁克 个别班次
(周六/日)
“梅前州假日快车”: 宾茨东海浴场施特拉尔松德 - (黑灵斯多夫海滨浴场齐诺维茨 -) 屈索夫普伦茨劳 - 柏林健康泉 - 柏林-施潘道 - 汉诺威 - 多特蒙德 - 杜伊斯堡 - 科隆
IC 77 柏林 - 柏林-施潘道沃尔夫斯堡 - 汉诺威 - 奥斯纳布吕克 (- 明斯特) - 巴特本特海姆亨厄洛阿尔默洛代芬特尔阿珀尔多伦阿默斯福特希尔弗瑟姆阿姆斯特丹 两小时1班
IC/EC 27 (汉堡 - 柏林-施潘道 -) 柏林 - 德累斯顿布拉格-霍勒索维采布尔诺 (- 布达佩斯东/维也纳南 个别班次

参考资料

  1. (PDF). DB Station&Service. 2013-10-24 [2014-01-01] (德语).
  2. . bahnstatistik.de. [2014-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3. . gmp.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11).
  4. Peter Bley, , Düsseldorf: alba-Verlag, 1996, ISBN 3-87094-229-0
  5. Bernd Kuhlmann, , Berlin: Verlag GVE, 2006, ISBN 3-89218-099-7
  6. von der Leyden (Hrsg.), , Berlin: Nachdruck, Verlag Aesthetik und Kommunikation, 1982, ISBN 3-88245-106-8
  7. . Opencaching.de.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01).
  8. Erich Preuss, , 2, Berlin: transpress Verlagsgesellschaft: 172 ff, 1994, ISBN 3-344-70789-2
  9. Alexander Seefeldt, Robert Schwandl, , Berlin: Robert Schwandl Verlag, 2013, ISBN 978-3-936573-37-4
  10. Bund Deutscher Architekten u. a. (Hrsg.): Renaissance der Bahnhöfe. Die Stadt im 21. Jahrhundert. Vieweg Verlag, 1996, ISBN 3-528-08139-2, S. 140–146.
  11. Deutsche Bahn (Hrsg.): Bahnstadt Berlin: Ausbau der Infrastruktur von 1990 bis 2015. Berlin, 2006, S. 83.
  12. Sven Andersen: Berlin – ungenutzte Kapazitäten auf Jahrzehnte. In: Eisenbahn-Revue International, Heft 10/2005, S. 492–494.
  13. Deutsche Bahn AG (Hrsg.): Nutzungsvorgaben für den als überlastet erklärten Schienenweg Bahnhof Berlin-Spandau. Anlage 4.3.E zu den Schienennetz-Benutzungsbedingungen der DB Netz AG SNB 2015, gültig ab 15. August 2014.
  14. J. Meyer-Kronthaler: Berlins U-Bahnhöfe. be.bra Verlag (1996)
  15. (PDF), Abgeordnetenhaus Berlin, 2014-04-07 [2014-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1)
  16. . [2015-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3).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柏林-施潘道车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