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首蛇
典故
《尔雅·释地》中提及「五方」时,指中央处「中有枳首蛇焉。」与东方的「比目鱼」、南方的「比翼鸟」、西方的「比肩兽」、北方的「比肩民」相对应,五者分别是「四方」及「中国」的「异气」。东晋郭璞注解指枳首蛇就是「岐头蛇也。」又补充「今江东呼两头蛇,为越王约发。亦名弩弦。」是枳首蛇的典源所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提到一只拥有两个头部的异兽「并封」时,郭璞亦于注解中提到:「今弩弦蛇亦此类也。」郝懿行补充指:「弩弦蛇即两头蛇也,见尔雅释地枳首蛇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二》亦提到:「宣州宁国县多枳首蛇,其长盈尺,黑鳞白章,两首文彩同,但一首逆鳞耳。」指宣州有很多枳首蛇,其长度大都足有一尺,拥有黑色的鳞片及白色的花纹,两个头部的斑纹与色彩均一致,只是其中一个蛇头上的鳞片与身体其他部分的鳞片生长方向相反而已。这种蛇会聚居于人们家中的庭院门槛之间,动辄有数十条聚集,形态及习性都如蚯蚓一样。唐代段公路《北户录·红蛇》:「《兼名苑》云:『两头虵(虵,即蛇)一名越王约发,俗占见之不祥。』」提及两头蛇被俗世认为是不吉利之物。春秋时代楚国人孙叔敖亦曾遇两头蛇,因闻知「见两头蛇者将死」之传说而杀掉及埋掉该蛇,善念及人,成为一时佳话。[1]
《本草纲目·鳞部》中亦有提及枳首蛇,李时珍引郭璞的形容,指枳首蛇又名越王蛇,会稽一带有传说指这种蛇是由越王的弩弦变化而成的,因此又称弩弦蛇。陈藏器补充,两头蛇的大小只如人的手指,其中一个蛇头没有眼部及口部,两头都可以向前行,世俗认为见此两头蛇是不祥之兆。刘恂《岭表录异》有更具体的记载:「岭外极多,长尺余,大如小指,背有锦纹,腹下鳞红。人视为常,不以为异。」罗愿《尔雅翼》亦指:「宁国甚多,数十同穴。」其大小约与蚯蚓相似。李时珍载两头蛇为无毒蛇,东南方的外族人会加以进食。此蛇主治疟疾,山野间的土人会将蛇身风干,并将其繋于颈上。[2]
《字汇补》载「䅩」字条,指「䅩首」是「蛇两头也」,因此枳首蛇也可以写成䅩首蛇。
文学作品
备注
- . [2021-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本草纲目》鳞部第四十三卷‧鳞之二‧两头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