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柏燕
林柏燕(1936年1月5日—2009年12月9日),笔名冷月、台湾新竹县新埔镇客家人,中学教师、小说家、文史工作者。
林柏燕 | |
---|---|
![]() | |
出生 | 1936年1月5日![]() |
逝世 | 2009年12月9日![]() | (73岁)
笔名 | 雨田、冷月 |
职业 | 小说家、文史工作者 |
国籍 | ![]() ![]() |
母校 |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
官方网站 | |
台湾作家作品目录数据库 林柏燕 |
生平
文学创作
林柏燕以「冷月」为笔名发表小说与评论[4],为同乡的吴浊流的《台湾文艺》撰稿[2],还为自己文章手绘插画[3]、替杨政道写客家戏剧本[5]。1970年代,林柏燕在报上连载以慰安妇为体裁的小说「慰安的女人」,后来改名成「异乡之女」,由水牛出版社发行,印到三版[6]。
1976年11月28日,林柏燕与祖兰舫、谈卫那、鹿宝琛、曾信雄、程德明、何修礼、王天福等教师,获中国语文学会十一届中国语文奖章[7]。林柏燕因《异乡之女》、《暗夜的水底寮》等小说作品、及《文学印象》、《文学探索》等文艺评论集、主编「六十二年小说选」,而受文艺界肯定[4]。1978年5月4日,台北实践堂,林柏燕获中国文艺奖章论评奖[8]。
文史工作
中年后,林柏燕开始投入家乡文史工作,1997年整理完成《新埔镇志》[9]。他义务整理受潮的县史文件[10]、对家乡的督宪光临纪念碑文物作保存[11]、勘查新埔陈氏宗祠[12]、替吴声淼主编的《周伯阳全书》日文诗中译[13]。2000年1月13日,林柏燕主编的《新竹文献》创刊号出版[14]。8月1日,刚从内思商工退休的林柏燕,担任县史馆筹备处主任[9]。
2007年11月,继《南方夜车》、《北国之秋》、《西线战事》等小说作品后,小说《东城文件》出版[15]。
2009年,林柏燕因直肠癌辞掉新竹县县史馆工作[2]。在病榻时,为遗作《前进李崠山》引用《论语》「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写自序[1][2]。12月9日凌晨在新埔镇家中过世[1],死因为大肠癌并发败血症[2]。
参考
- 李坤建. . 中国时报. 2009-12-12 [2024-01-10] (中文(台湾)).
- 罗缃纶. . 联合报. 2009-12-12 (中文(台湾)).
- 黄美珠. . 自由时报. 2017-10-18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05)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78-05-04 (中文(台湾)).
- . 中国时报. 1997-03-29 (中文(台湾)).
- 陈爱珠. . 中国时报. 2001-06-04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76-11-28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78-05-04 (中文(台湾)).
- 陈爱珠. . 中国时报. 2000-08-02 (中文(台湾)).
- 罗际鸿. . 中国时报. 1999-08-25 (中文(台湾)).
- 徐仁全. . 中国时报. 1997-08-06 (中文(台湾)).
- 罗浚滨. . 中国时报. 2004-12-02 (中文(台湾)).
- 罗际鸿. . 中国时报. 2001-11-26 (中文(台湾)).
- 罗际鸿. . 中国时报. 2000-01-14 (中文(台湾)).
- 彭芸芳. . 联合报. 2007-11-28 (中文(台湾)).
- 蔡孟尚. . 自由时报. 2018-12-13 [202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0) (中文(台湾)).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