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南
传略
林南于1960年获得台湾东海大学学士学位;1963年获得雪城大学硕士学位;1966年获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 1971年进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社会学系,1976年成为该校正教授,1979年至1982年任系主任。1979年,他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学家创建了联系,并在奥尔巴尼和南开大学之间创建了交流计划。
研究生涯
林南的研究兴趣在于社会网络、社会支持和社会资本。他在每个领域都贡献了理论、设计了测量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将理论和测量应用于社会分层和流动性、压力和应对以及个人、组织和社群福祉(英语:Well-being)的研究。
他既采用定量方法—如大规模的全国性调查,以及组织和社群调查—也采用了定性方法,如在村庄进行深入的长期观察。
自1980年代初期以来,他开始撰写有关社交网络的文章[3],他为 Mark Granovetter 和 James Coleman 定义的社会资本文献的经济导向分支做出了贡献[4],寻求创建一种将理论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研究范式。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通过网络关系获取资源,并是该术语最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之一。[5] 这一社会资本的定义是可量化的,并且被广泛认为比另一由 Robert Putnam 提倡的代表定义更为精确。[6] 他还反对 Putnam 提出的社会资本正在减少的论点;他坚持认为,事实上,由于日益普及的互联网上之关系网络,反而正在上升。[6]
荣誉
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2008年他担当于北京大学费孝通纪念讲座,同年在清华大学“中国社会学的重构与发展与林南思想”中获奖。他拥有国立政治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在包括南开大学、人民大学在内的许多大学和研究所担任杰出访问学者或名誉教授。2010年他被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颁与杰出研究贡献奖。[2]
参考文献
- . The Times Union (Albany, NY). 1994-03-24: B12.
- Lin, Nan, (PDF), Duke University, 2011 [2023-03-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Midgley, Jame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003, 12 (4): 347 ‒ 8.
- Benkler, Yochai.
.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05-16: 95. ISBN 0-300-11056-1.
- Molm, Linda D. .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2010-06-01, 73 (2): 119–131 [126]. S2CID 145162105. doi:10.1177/0190272510369079.
- Williams, Kate; Joan C. Durrance. . The Journal of Community Informatics. 2008, 4 (3) [201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