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拉效應
曼德拉效應(英語:),是一种都市传说或陰謀論,指集體記憶不符史實。[1][2][3]支持这一论点的人認為我們的生活已经从原本的平行宇宙透过时空跳跃进入现在的平行宇宙,而反对者则认为这并不存在。目前,主流科学界認為此效應是錯誤記憶的一種體現[4][5]。
背景與歷史
語源
曼德拉效應一詞來源於2010年一位愛好超自然現象的美國部落客,自稱為「超能力研究者」的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6],她發現自己記憶中南非黑人領袖曼德拉「應該在20世纪80年代已經在監獄中死亡」,並記得他的喪禮情況,包括曼德拉遺孀在喪禮上的致詞內容,但現實是曼德拉沒有在20世纪80年代死在獄中,後來更被釋放,最後更當上南非總統,在2010年他仍然在世(曼德拉在2013年才逝世)[7][8][9]。對於這段曼德拉死在20世紀80年代的记忆,布梅声称並非只存在於她個人的記憶內,她發現「有数千人」分享他們亦擁有與她相同的记忆。
心理醫生約翰·保羅·加里森認為,許多關於「曼德拉效應」的記憶是人們在閱讀這一陰謀論時捏造出來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這一記憶自始至終便一直存在。」[10]「曼德拉效應」理论的创始人菲安娜·布梅,在遇見一些與她記憶相左的人後,開始猜想很多人也會有這樣的記憶錯誤。2012年,她聲稱一本叫Berenstain Bears的兒童書的真實名稱為「Berenstein Bears」('a'成了一個'e')。
虚假记忆

虚假的记忆有时会被多人分享。这有时被称为曼德拉效应[4][5],一个突出的例子来自2010年的一项研究,该研究对熟悉博洛尼亞中央車站时钟的人进行了调查,该时钟在1980年8月的博洛尼亚大屠杀爆炸事件中被损坏。在研究中,92%的受访者記得自爆炸事件后时钟一直停摆,而事实上,时钟在袭击发生后不久就被修复了。几年后,时钟又被停了下来,并被设定为爆炸案的时间,以纪念和缅怀爆炸案。 其他此类例子还包括记忆中贝伦斯坦熊(Berenstain Bears)的名字被拼成了(Berenstein),[11][12]美国服装品牌织布机果实(Fruit of the Loom)的标志上有一个玉米花,[13]以及1990年代存在一部由喜剧演员辛巴达主演精灵,名为《Shazaam》的电影[14]。
其它虛假記憶例子
科学家认为,这些都是由影响多人和家庭的类似认知因素形成的虚假记忆的例子,[15][16][17][18][19][20]如社会和认知强化的不正确记忆[21][22]或虚假的新闻报道和误导性的照片影响了基于这些记忆的形成。[23][22][24][25]例如,《Shazaam》的错误记忆被解释为1994年在电视上介绍《水手辛巴达》电影时,这位喜剧演员穿着类似精灵的服装,[26][27]以及1996年一部类似的电影《Kazaam》中由沙奎爾·奧尼爾扮演的精灵的混淆记忆[25][14]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漢納巴伯拉動畫曾有一个关于精灵的动画系列,名为《Shazzan》[28]。
中国
爭議與討論
物理學
「曼德拉效應」理論的創始人、美国超自然现象博客菲安娜·布梅(Fiona Broome)認為這麼多人同時記得曼德拉在20世纪80年代死在獄中,未必是巧合的錯誤,可能涉及不同的平行宇宙[37]。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於2009年進行大型強子對撞機及量子電腦的實驗,「曼德拉效應」因此被扯上了關係,但至今從未被任何科學權威證實。CERN的发言人称:“CERN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遐想,这也是CERN在世界各地许多科幻作品甚至电影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这些遐想不应该与实际的科学研究相混淆。”[38]
台灣
自2017年起,台灣網路圈盛傳知名藝人豬哥亮豬哥亮(本名:謝新達)病逝,但2018仍推出農曆新年賀歲片,也是一起曼德拉效應的實證。
評價
支持派
新时代运动系列人士,例如:巴夏、科里、本杰明、COBRA等研究外星人的团体,则把这个视为「全世界将迎接外星人的到来」的预兆。很多人都發覺記憶大面積的与事實有出入的現象,這正是平行宇宙之間互相交錯的表現[40];而且不僅僅在發源地美國,并且在中國大陸和俄羅斯、不同文化的日本、远离美国的欧洲,都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反对派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教授大卫·施米德认为,如同曼德拉效应一般的阴谋论切中了人们“想要找到世界机理的解释”的欲望,然而世界的运作却常常不如阴谋论者想象的那样简单,不過現在未有科學方法證明有無平行宇宙的存在。[14]他們還說该理论的创始人菲安娜·布梅自称是一位“超能力研究者”,在遇见一些与她记忆相左的人后,开始猜想很多人也会有这样的记忆错误。
心理医生约翰·保罗·加里森认为,许多关于“曼德拉效应”的记忆是人们在阅读这一阴谋论时捏造出来的。“一旦(捏造)存在,看上去好像这一记忆自始至终便一直存在。”[10]尽管该理论的热衷者给出了很多可能性,比如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操纵时空扭曲现实,但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此类情况是真实存在的[18]。
參考來源
- Jay Stephens. . Vice. 2016-08-10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17).
- . Forbes.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Sean Martin. . Sunday Express. 2017-02-04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8).
- . www.newstatesman.com.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6).
- . ResearchGate.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 NCC News.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5) (英语).
- . Healthline. 2020-03-13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9) (英语).
- 奇奧全知眼:何謂曼德拉效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熱血時報,2017年9月15日
- The Mandela effect Explaining the science behind false memor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Independent,2018年2月15日(英文)
- PAUL RATNER. . Big Think. [2018-06-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 . Snopes.com. 24 July 2016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 The Telegraph. 20 September 2016 [21 Sept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4) (英国英语).
- . Alternate Memories. [2020-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30) (英国英语).
- . 2020-05-20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1).
- . The Crux. 16 February 2017 [27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8) (美国英语).
- . BuzzFyre. 16 February 2017 [27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March 2017) (美国英语).
- . NewsComAu. [27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 . 香港经济日报. [2021-02-28].
- . Stuff. [27 February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0).
- . Pacific Standard. 9 February 2017 [1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 Brown, Adam D.; Kouri, Nicole; Hirst, William. .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3 July 2012, 3: 257. ISSN 1664-1078. PMC 3402138
. PMID 22837750. doi:10.3389/fpsyg.2012.00257.
- . Hopes&Fears. [1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8).
- . CogBlog – A Cognitive Psychology Blog. [1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Resnick, Brian. . Vox. 20 April 2018 [20 Dec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 . Discover Magazine. [2019-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5).
- 28 December 1994, on the cable channel TNT; the marathon featured movies including Sinbad and the Eye of the Tiger (1977).
- Evon, Dan. . Snopes. 28 December 2016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9) (美国英语).
- Hankins, Sarah. . The Odyssey Online. 2017-03-21 [2020-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美国英语).
- . 新华网.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4).
- . 环球网. [2021-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4).
- . GH. 2019-08-06 [2021-0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23).
- . 上游新闻. 2021-02-17 [2021-02-28].
- . 中国网. 2022-10-28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8) (中文(中国大陆)).
- . 央视网. 2022-10-28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6) (中文(中国大陆)).
- .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 . 爆资讯. 2021-02-28.
- The 'Mandela Effect' and how your mind is playing tricks on yo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The Conversation,2018年2月12日(英文)
- Michelle Castillo. . 全国广播公司商业频道. 2017-0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8) (英语).
- 王陽翎.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2017-09-04 [2020-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简体中文).
- 曼德拉效應之東亞病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香港獨立媒體網,2018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