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干
生平
二十二年(217年),徙封赖亭侯,改封为弘农侯。
二十三年(218年),曹干生母陈氏去世,曹操让王昭仪抚养其子。
黄初二年(221年),进公爵,徙封燕公。曹干之母受曹操宠爱,曹丕得立,曹干之母出了大力。曹操死后,曹丕抚养幼弟,曹干常呼魏文帝曹丕为「阿翁」,曹丕对曹干说:「我,是你的兄长。」且同情曹干早失父母,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曹丕就难过伤心落泪[1]。
三年,徙封河间王。
五年(224年),降封乐城县王。
七年(226年),徙封巨鹿县王。曹丕去世前,下遗诏要曹睿厚待曹干。[3]
太和六年(232年),进封赵王。
青龙二年(234年),私通宾客,为有司所奏,魏明帝曹叡赐曹干玺书诫诲。
景元二年(261年)八月初三日(儒历9月14日)戊寅,曹干去世,享年47岁。(实岁46)
曹昂和曹干是三国当中年纪差距最大的同父异母兄弟之一。
母
曹干之母陈氏,陈妾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去世,曹操让王昭仪抚养曹干。
注释
- 《三国志》卷20注引《魏略》:干一名良。良本陈妾子,良生而陈氏死,太祖令王夫人养之。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以累汝也。」太子由是亲待,隆于诸弟。良年小,常呼文帝为阿翁,帝谓良曰:「我,汝兄耳。」文帝又愍其如是,每为流涕。臣松之案:此传以母贵贱为次,不计兄弟之年,故楚王彪年虽大,传在干后。寻朱建平传,知彪大干二十岁。
- 据《三国志》注引《魏略》言「良年五岁而太祖疾困,遗令语太子曰:『此儿三岁亡母,五岁失父』」。「失父」指的是曹操,曹操死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据此推算曹干生于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可是裴松之据《魏志·朱建平传》朱建平谓曹彪说「君……至五十七当厄于兵」之言,推算「彪大干二十岁」,曹彪既然在195年出生,则曹干应该是在215年出生才对,曹操遗令当是作于219年年末。
- 《三国志》卷20:文帝临崩,有遗诏,是以明帝常加恩意。
参考文献
- 《三国志·三少帝纪》、《武文世王公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