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县

景泰县中华人民共和国甘肃省中部偏北,是白银市下属的一个;与之接壤的县市有:东边(隔黄河靖远县平川区,南边白银区皋兰县永登县,西边天祝藏族自治县古浪县,北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宁夏中卫市。2020年人口23.82万[1]

景泰县
于景泰县兴泉堡乡的风力发电厂
于景泰县兴泉堡乡的风力发电厂
坐标:37°11′19″N 104°03′50″E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甘肃省白银市
政府駐地一条山镇
面积
  总计5,485.21 平方公里(2,117.85 平方英里)
人口(2020)
  總計198,965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730400
電話區號943
車輛號牌甘D
行政区划代码620423
網站www.jingtai.gov.cn

历史

汉武帝时,设媪围县。移民实边。隶属于武威郡。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鲜卑部乞伏乾归建都度坚山,即秦王位,史称西秦,并于辖境内设置秦兴郡。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北魏领辖全境。此后一百多年,本境相继为西魏、北周所统辖。

明初,境内黄河以东先后设迭烈逊巡检司会宁卫靖虏卫等建制,统属陕西都司。黄河以西在明中叶之前为蒙古鞑靼部所占,与明王朝对峙于黄河两岸,战事频繁。三边总督李混为一汶、甘肃巡抚田乐在今景泰筑长城180余里,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田乐用兵河西,才把鞑靼彻底赶出本境。辖境全部归入明朝版图。境内筑的堡有:三眼井堡、红水堡、镇虏堡(后改名正路堡)和永泰堡。1913年,析皋兰县分设红水县[2],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靖远县北区(黄河以西)的大、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老龙湾、胡麻水等地与原红水县地合并成立景泰县,治所在今芦阳镇。取名景泰含有永期“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2][1]

自古以来,景泰川旱原的气候干旱、降雨极少,高出黄河水面四百米到六百米,以“有河水不流,山是和尚头,十种九不收,风沙不断头”闻名。1967年,甘肃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副主任李培福,实地踏勘了草窝滩、白墩子滩、漫水滩等地。1968年7月,李培福在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提出建设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经过多次会议,反复讨论酝酿,1968年11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派李培福带领工作组赴景泰县,对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进行正式实地踏勘,把景泰县的草窝滩到古浪县的西滩、张吴、李家湾,统一命名为景泰川,预计引来黄河水开发100万亩良田,从根本上解决景、古两县人民的吃饭问题。1968年12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正式立项“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任命李培福为筹备小组组长。从水利部西北勘测设计院、河西建委、地质部水文地质三大队、刘家峡的水电工程四局、甘肃工业大学等单位整建制调入、抽调、借调800多技术人员,勘测设计,完成规划方案。甘肃省革命委员会于1969年9月审查,同意“总体工程规划提水40秒立方米,发展灌溉面积100万亩,分期建设”,“采取“三边四自”方针(边规划,边建设,边收益;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筹资金,自造设备),苦干硬干。景电第一期工程于1969年l0月15日正式开工,总指挥李培福,副总指挥兼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贺建山(原省农业厅厅长)、指挥部技术组组长陈可言(原省水利厅副厅长)。参加施工的包括上千名省水利系统职工组成的“工程团”、出义务工的公社社员组成的两千余人的“民工团”(施工高峰时达六千余人)、兵团二师十六团的军垦知青战士1200余人、驻县的57家厂矿企事业农场职工。随即展开了五佛公社沿寺附近的黄河“龙王坑”(大转弯急流)的取水一泵站基坑围堰大会战,全县群众捐献240万斤草绳。1969年12月20日至28日经过六班倒的八天决战,草土围堰成功合拢。随后排干围堰内的河水后展开基坑开挖,至1970年4月6日完成。1970年4月10日展开混凝土浇筑工程,提出“大战五十天,抢出洪水面,革命加拼命,建设景泰川”的口号。1970年5月23日晚上提前7天完成浇筑工程。1971年4月,为实现两年上水草窝滩的预定目标,实施总动员,以“国庆上水”为目标倒排进度实施攻坚会战。1971年9月30日22:35实现单管“水上草窝滩”即总干四泵站。1972年3月1日23:00“水上猎虎山”即总干五、六泵站至西干一泵站。l972年开始发挥效益,灌溉五万亩。1974年5月主体工程基本建成,6月9日按设计流量上水。实现了“两年上水,三年受益、五年建成”的目标。1975年灌溉20多万亩。一期工程总投资6600万元,总扬程472米,设计流量10.5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立方米/秒,年出水量1.48亿立方米,共装机组102台(套),装机容量6.7万千瓦,提灌泵站13座,渠道200公里,灌溉耕地30万亩,移民12万人。

2021年5月22日,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百公里越野赛遭遇极端天气,造成21人遇难,其後涉責的景泰縣縣委書記兼白銀市政協副主席李作璧於6月9日墮樓身亡。不少網民猜測李作璧或因被迫就事件揹黑鍋出事,亦有網民感事件屬敏感,官方卻未予闢謠。直至6月10日4時許,內地雜誌《西部大開發》在官方微博發帖證實消息,「記者從多方獲悉,甘肅省白銀市政協副主席(二級巡視員)、景泰縣縣委書記李作璧於6月9日上午10時左右於家中跳樓自盡。」[3]

行政区划

景泰县下辖8个、3个,共135个行政村、15个社区[1][4]

一条山镇、​芦阳镇、​上沙沃镇、​喜泉镇、​草窝滩镇、​红水镇、​中泉镇、​正路镇、​寺滩乡、​五佛乡漫水滩乡

交通

地理

景泰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在甘肃、宁夏、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总面积5483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321米,最低海拔1276米。地势总体呈西南高,东北低的态势。黄河流经景泰县境112公里。[1]靖远县隔黄河而望。

气候

景泰 (平均1991–2020年, 极端1981–2010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12.3
(54.1)
20.4
(68.7)
26.7
(80.1)
33.5
(92.3)
33.8
(92.8)
35.7
(96.3)
39.4
(102.9)
36.0
(96.8)
32.9
(91.2)
27.2
(81.0)
20.2
(68.4)
15.6
(60.1)
39.4
(102.9)
平均高温 °C(°F) 0.8
(33.4)
5.3
(41.5)
11.7
(53.1)
18.7
(65.7)
23.4
(74.1)
27.5
(81.5)
29.2
(84.6)
27.6
(81.7)
22.5
(72.5)
16.3
(61.3)
9.1
(48.4)
2.4
(36.3)
16.2
(61.2)
日均气温 °C(°F) −6.0
(21.2)
−1.6
(29.1)
4.8
(40.6)
11.7
(53.1)
16.7
(62.1)
21.0
(69.8)
22.7
(72.9)
21.1
(70.0)
16.1
(61.0)
9.5
(49.1)
2.3
(36.1)
−4.2
(24.4)
9.5
(49.1)
平均低温 °C(°F) −11.0
(12.2)
−7.0
(19.4)
−0.7
(30.7)
5.5
(41.9)
10.2
(50.4)
14.8
(58.6)
16.9
(62.4)
15.8
(60.4)
11.0
(51.8)
4.4
(39.9)
−2.7
(27.1)
−9.1
(15.6)
4.0
(39.2)
历史最低温 °C(°F) −23.6
(−10.5)
−20.8
(−5.4)
−16.9
(1.6)
−6.5
(20.3)
−3.5
(25.7)
4.1
(39.4)
8.5
(47.3)
6.5
(43.7)
0.3
(32.5)
−13.5
(7.7)
−16.4
(2.5)
−24.5
(−12.1)
−24.5
(−12.1)
平均降水量 mm() 1.4
(0.06)
1.5
(0.06)
4.0
(0.16)
7.8
(0.31)
21.0
(0.83)
28.9
(1.14)
43.9
(1.73)
41.5
(1.63)
30.0
(1.18)
13.4
(0.53)
2.0
(0.08)
0.3
(0.01)
195.7
(7.72)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1.9 1.6 2.8 3.7 6.2 7.5 8.8 8.6 8.2 4.9 1.6 0.5 56.3
平均降雪天数 3.6 3.0 3.5 1.5 0.1 0 0 0 0 1.3 2.6 1.9 17.5
平均相對濕度(%) 46 41 37 35 39 45 53 57 59 53 49 46 47
月均日照時數 203.9 198.9 227.7 237.9 261.1 257.1 258.2 238.9 204.2 212.7 209.4 204.6 2,714.6
可照百分比 66 65 61 60 59 59 58 58 56 62 69 69 62
来源:中国气象数据网[7][8]


经济

全县2022年有耕地103万亩,为甘肃省内的产粮和畜禽养殖大县。水利上有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矿产方面主要产石膏,储量为3.85亿吨,居全国第二。2021年生产总值70.92亿元。[1]

参考文献

  1. . 景泰县人民政府. [2022-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3).
  2. 牛汝辰. .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6.02: 420. ISBN 978-7-5087-5238-9.
  3. . [2021-06-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1).
  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5. 陈宣华; et al. . 中国地质. 2019, 46 (5)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3).
  6. 官莉 (编). . 紅星新聞(綜合人民日报、新华社). 2021-05-23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网易.
  7. .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7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05) (中文(简体)).
  8. . China Meteorological Administration. [27 August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4) (中文(简体)).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