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善寺
普善寺,又名同兴宫,是位于台湾台中市沙鹿区洛泉的原住民庙宇,祭祀拍瀑拉族的祖灵。
普善寺 | |
---|---|
![]() | |
基本 | |
位置 | ![]() |
主神 | 同兴公 |
例祭 | 农历八月初二 |
建筑
帕瀑拉族原在妈怜山、养马埔一带,即今鹿寮段262地号附近建有迁善社祖庙,作为祭祖、放牧与竞争的场所,以农历八月初二举行祭祀。后土地被汉人侵占、摧毁,成为乱葬岗,即过去的鹿寮第八公墓。于是族人将祖庙迁于中栖路旁的沙鹿高工校园处,遵循传统采圆形建物,系收葬迁善社民骨骸,四周长满鸡柳及林投等树木,仅庙前留一人行步道。 [1]
1978年间,因台中港特二号道路开辟,迁往普善寺现址[1],位在洛泉里[2][3],又名同兴宫[2]。当年黑派掌门李卿云在兴建时,将许多遗骨将其集中于普善寺后,泥封立碑书写「迁善社同兴公灵位」[1]。该墓是1978年中栖路拓宽时挖出达出数十麻布袋的人骨,因原住民有将亲人葬在自家床下或门边的习俗,判定是拍瀑拉族所葬的遗骨,遂迁葬到普善寺后方[4]。
一楼祭祀拍瀑拉族迁善南北社[lower-alpha 2]祖先牌位,二楼供奉地藏王菩萨与玄天上帝[4][5]。



祭祀
农历八月初二祭祖前三天,族人将代表祖先塑像请出[2]。祭品以生食为主,与汉人熟食的习俗有别[2]。祭品数量以5或5的倍数为主,通常为5份生猪肉、5条有鳞生鱼、5块豆干、15个饭团与1瓶米酒[4]。主祭者要手捏一小撮的鱼鳞、一小撮米饭及米酒,念祈福之语做祭拜[4]。祭拜仪式完成后,妇女就在寺前跳起名为「牵田」的歌舞[3][4][5][6]。该歌舞为该族的颂祖曲[6]。
祖灵祭还有被称为「走标」、「走躔」、「番仔走田」的赛跑,为让部落健壮的男人在步标中竞跑,取得标旗的优胜者可选取族中美女为妻,当天晚上众人还会到优胜者家中一起喝酒、唱歌、跳舞直至深夜[5][4]。该活动在1901年的《台湾日日新报》就有文本记载[2]。
1954年的《联合报》就报导一位七十岁左右的老人回忆:农历八月初二,此地原住民男性会从社口(今居仁里)赛跑到晋江寮(今晋江里)的竹子,环回一周,未婚男子冠军者可从该社选择一美女做妻子;女子到洛泉里的蕃公井取水,边打锣边歌舞,挑水回到祖先埋藏的处所,然后洗涤埋在地下的二尊人形身躯。[7]
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赛跑的传统已流失,取而代之的是演戏酬神的庙会形式,族人也仿汉人成立祭祀公会供奉祖先牌位[5]。随着台湾政治文化解严,许多平埔原住民族数据逐渐被发掘,2007年沙鹿社区与迁移至埔里的拍瀑拉族人开始互相交流[8]。
2008年2月16日,拍瀑拉族的张丽盆、毒瑞雄、施万恩这三人从埔里到此寺寻根,由弘光科技大学副教授计文德陪同,并相约联合举办牵田、走标活动[8]。次年祭祀时,中央研究院台湾史副研究员洪丽完表示,拍瀑拉族自汉人来台湾后生活领域被压缩、传统文化流失,以往在地人多不愿意面对过去历史,很高兴这几年该族文化再度被重视,看见歌舞重现,心中实在感动[6]。



注释
参考数据
- 陈世宗. . 《中国时报》. 1997-05-17 (中文(台湾)).
- 苗君平. . 《联合报》. 2006-09-24 (中文(台湾)).
- 许俊杰. . 《联合报》. 2008-09-02 (中文(台湾)).
- 邓玫玲. . 《大纪元时报》. 2017-02-16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中文(台湾)).
- 陈金龙. . 《中华日报》. 2015-03-02 [2017-1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6) (中文(台湾)).
- 苗君平. . 《联合报》. 2009-09-21 (中文(台湾)).
- 炳灿. . 《联合报》. 1954-10-26 (中文(台湾)).
- 苗君平. . 《联合报》. 2008-02-17 (中文(台湾)).
- 罗珮莹. . 《中国时报》. 2003-08-22 (中文(台湾)).
![]() |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普善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