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

易学是关于《易经》和事物变易的学问。

易学

易学基本有以下要素:

  1. 易理:阴阳消长,互补转化。可分为:
    • “变易”: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 “易简”:执简驭繁,多样性中求统一;
    • “不易”:多样变化之中守常制恒的规律。
  2. 易象:是易理的符号化,由--阴爻,—阳爻的关系组成干、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后来,观察到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卦与卦的关系也需探讨,进而出现重卦,即六十四卦
  3. 易数:类似于数学

从古到今,易学的主要载体《易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从《连山》、《归藏》、《元包》到《帛书周易》,再到《周易》,各不相同。

易学流传

西汉

西汉时,易学主要分为四派

  1. 第一派为主流三派(施氏学孟氏学梁丘氏学),传承如下:
    • 孔子商瞿(字子木),再传桥庇(字:子庸),再传江东𫘛臂(字:子弓),再传周丑(字:子家),再传东武孙虞(字:子乘),再传田何(字:子装)。田何东武王同(字: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梁项生
      1. 王同淄川杨何(字叔元)。
      2. 丁宽本为梁项生徒,后再直接师从田何,并学于周王孙。后来,丁宽田王孙田王孙再传施雠孟喜梁丘贺
        1. 施氏学施雠张禹琅邪鲁伯
          • 施家张学施家彭学张禹淮阳彭宣戴崇(字:子平)。
          • 琅邪鲁伯太山毛莫如(字:少路)、琅邪邴丹(字:曼容)。
        2. 孟氏学:有说孟喜赵宾焦延寿,但皆不知真假。
        3. 梁丘氏学梁丘贺除了师从田王孙外,还师从京房
  2. 第二派为京氏学,传承如下:
  3. 第三派为高氏学,传承如下:
    • 高相自言学于丁宽,传子康兰陵毋将永
  4. 第四派为费氏学,传承如下:
    • 费直(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传琅邪王璜(字:平中;又传古文尚书)。
  5. 第五派为韩氏学,传承如下:
  • 高氏学和费氏学皆无学官。[1]

参考文献

  1.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

参见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