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祠

昌黎祠,是位于台湾屏东县内埔乡内田村的庙宇,是台湾唯一主祀韩愈的宗教场所,也是清治时期六堆培育进士与举人的教育场所,紧邻六堆天后宫

昌黎祠
基本
位置 台湾屏东县内埔乡内田村广济路218号
主神韩昌黎
例祭农历九月初九
地图

历史

台湾唯一主祀韩愈的昌黎祠创建时间有二说:一说是嘉庆八年(1803年)由钟麟江倡建;一说是道光七年(1827年)由武生李孟树创建[1][2]。根据乡土文史学者说法,此祠最早并不是寺庙,而是教育地方学子之处,所以建筑不以三川殿表现[2]

钟麟江在该祠创设祀典会,来资助教师和学子[3]。道光年间,凤山县的进士与举人多出自六堆地区,此祠的教育作化功不可没[2]。六堆还成立了科举会,供应参加乡试和上京会试者旅费[3]。根据《凤山县采访册》,嘉庆十五年(1810年)到光绪甲午年(1894年),凤山县客家人进士就有黄骧云张维垣江昶荣三人,举人有廿人,贡生有十九人,这批有不少皆曾在昌黎祠讲学、就学,如内埔竹围村江昶荣进士、长治举人邱鹏云、内埔岁进士邱国桢、举人曾中立、曾伟中、李向荣等举不胜举,使得昌黎祠成为当时重要教育中心[3]。渡海来台湾的邱国桢曾在六堆天后宫前卖文房四宝,后来于此苦读到岁贡生,祠内留有他穿清朝五品官服的画像[4]

祠身历经钟桂龄、管事钟里海、钟贵元、李石华、邱赞臣等迭为补修,日治时期作为曾作为凤山国语传习所内埔分教场(今内埔国小),1912年再由仕绅刘金安等再重修[2]

皇民化运动时影响,为保存建筑而延请出家人管理,曾为佛教寺庙[2]。今佛堂介于六堆天后宫与昌黎祠中间,由佛门弟子兼顾[5]

战后地址为内埔乡内田村广济路218号[6]。1947年钟梅贵联合全乡改建[2]。后来,政府实施耕者有其田,祠方所有田地放领,教育资助被迫停止[3]。1973年,建筑列为国家三级古迹,但未给予经费维修,导致赛洛玛台风时遭毁[1]。后由内埔村长刘宴章和地方人士共同出资整建,桧木柱被改换为水泥柱,墙壁并粘贴瓷砖[3]。外墙从灰色改为黄色,被当地人抱怨改装后的庙宇反而呈现不出客家风格[7]。1981年重建完成,行政院长孙运璇曾亲题「宗儒弘道」匾额以示庆贺[1]。同年取消古迹资格[1][2]

祭祀

祠内韩愈神像以坐姿、右手置于膝前,左手持书表现[5]。两旁分别为赵德韩湘子[2][5]

内埔地区的客家人祖先大多来岭南,为感恩岭南师表韩愈,遂有在农历九月初九举办祭典盛会的习俗[2]。内埔乡长利八魁指出,三献礼是韩愈祭最内核的工作,百余年来每届韩文公生辰以传统仪典崇隆祭祀[8]

屏东称作「昌黎」的庙宇还有屏东市崇兰里的昌黎殿,但庙内供奉的不是韩昌黎,而是三山国王,不知何因[9]

参考

  1. 王安国. . 《中国时报》. 2002-10-14 (中文(台湾)).
  2. 崔家琪. . 《台湾公论报》. 2019-10-27 [2019-12-20] (中文(台湾)).
  3. 李汉宫. . 《联合报》. 1998-05-06 (中文(台湾)).
  4. 温笔良. . 《联合报》. 1998-05-05 (中文(台湾)).
  5. 韩乃镇、徐广寅. . 《民生报》. 1986-10-12 (中文(台湾)).
  6. 修瑞莹、林秀美、林顺良. . 《联合报》. 2010-03-15 (中文(台湾)).
  7. 王秀如. . 《联合报》. 1994-01-20 (中文(台湾)).
  8. 叶裕干. . 《中华日报》. 2017-10-22 [2019-12-20] (中文(台湾)).
  9. 李立法. . 《自由时报》. 2017-01-12 [2019-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2) (中文(台湾)).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昌黎祠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