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叔青
施叔青(1945年10月20日—),台湾作家。其姊施淑为著名文学评论家,其妹李昂亦为作家。自1960年代起参与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书写,17岁发表的处女作〈壁虎〉,曾被台湾作家白先勇评有「梦魇鬼气」,[1]将她的作品与唐朝诗人李贺相比拟。亦与陈若曦、王祯和、七等生、银正雄、黄春明、杨青矗等人并列于该年代的重要台湾本土作家。
施叔青 | |
---|---|
出生 | ![]() | 1945年10月20日
职业 | 作家 |
国籍 | ![]() |
教育程度 | 纽约州立大学大学戏剧系硕士 |
主题 | 小说 |
代表作 | 《愫细怨》 《完美的丈夫》 《微醺彩妆》 《香港三部曲之一:她名叫蝴蝶》 《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荆》 《香港三部曲之三:寂寞云园》 《台湾三部曲之一:行过洛津》 《台湾三部曲之二:风前尘埃》 《台湾三部曲之三:三世人》 |
奖项 | 国家文艺奖 |
生平
施叔青于1945年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1963年从彰化女中毕业后就读淡江文理学院外文系法国语文组,并在大学时期写下〈约伯的末裔〉、〈拾掇那些日子〉等短篇小说。
1966年与陈映真、七等生、尉天骢、黄春明和王祯和等人创办同仁杂志《文学季刊》。
1969年毕业,并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生罗拔结婚,隔年随夫赴美,于纽约市立大学杭特学院攻读戏剧硕士学位。
1972年返台,陆续任教于政治大学、淡江大学及世新大学,开设与戏剧相关的课程,并从事歌仔戏与中国戏剧研究。
1976年与吕秀莲、曹又方等多名妇运人士合办以宣扬新女性主义为主的拓荒者出版社,是第一个成员全都是女性的出版社,后因不堪情治单位骚扰而于1977年停摆。[2]
1977年到香港定居,1979 年担任香港艺术中心亚洲节目部策划主任,并曾将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和《谪仙记》改编为舞台剧在香港演出。
写作风格
大学时期的施叔青活跃在《现代文学》与《文学季刊》这两份现代主义的刊物上,而后在1970~80年代加入女性主义,90年代则因身在香港、历经香港回归而注意到历史和后殖民主义。[5]
施叔青早期的作品基调充满魔幻和超现实,并描绘病态的人性。而后的历史小说书写,则融合了女性观点和台湾角度,从小人物的角度出发,建构出不同的历史观点。[5]
主要作品
- 《愫细怨》
- 《完美的丈夫》
- 《微醺彩妆》
- 《行过洛津》
- 《两个芙烈达‧卡萝》
- 《那些不毛的日子》
- 《香港三部曲之一:她名叫蝴蝶》
- 《香港三部曲之二:遍山洋紫荆》
- 《香港三部曲之三:寂寞云园》
- 《台湾三部曲之一:行过洛津》
- 《台湾三部曲之二:风前尘埃》
- 《台湾三部曲之三:三世人》
参考数据
相关研究
- 刘绍铭,《台湾本地作家短篇小说选》
- 施叔青文学网
- 林芳玫:〈《台湾三部曲》之《风前尘埃》——历史书写后设小说的共时与共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刘亮雅:〈施叔青《风前尘埃》中的另类历史想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刘亮雅:〈后现代,还是后殖民?:《微醺彩妆》中的景观、历史书写以及跨国与本土的辩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关诗珮:〈从属能否发言?--施叔青「香港三部曲」的收编过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外部链接
- 国家图书馆-当代文学史料系统
- 国家文艺基金会
- 东华大学-台湾文学数据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施叔青数字主题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国立台湾文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委托国立中兴大学建置)
- The Shih Shu-ching Archiv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国立台湾文学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委托国立中兴大学建置)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