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彩
斗彩(英语:、、[1])又称「豆彩」、「逗彩」、「填彩」、「加彩」,是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彩色瓷器装饰工艺[2],也用来指代施用这种工艺的瓷器[1]。制作时要先烧成勾画轮廓的青花,然后再填充彩色并以低温二次烧成[2]。
_-_Walters_491685_-_Detail_A.jpg.webp)
斗彩细部放大照片
名称来源
成书于乾隆四十二年,历宰江西南丰、峡江、南昌的张九钺《南窑笔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日斗彩。填(彩)者,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
《广韵》:「,遇合,拼合」常见于现代南方汉语及方言,如拢、阵。
明代并无「斗彩」之名,凡是釉上彩瓷均称作「五彩」。由于当时还不能生产釉上蓝色,凡是出现蓝色的地方一定要依靠青花,所以明人并不重视釉上、釉下彩色同时出现的效果。
清代发明釉上蓝色,因而可以生产完全不依赖青花的纯粹釉上五彩瓷器,从此把斗彩单列一类。成书于雍正的《南窑笔记》记载:『青料画其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即可称为斗彩[2]。
工艺历史
制作过程
在已成形的素色瓷胎上,首先选用青花颜料(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制成)勾绘、描绘图案轮廓和样式,然后在表面施涂无色或浅色的釉彩,经高温还原焰(约1300摄氏度)烧制成釉下青花瓷器。再在烧制好的釉下青花器皿上再用各种彩绘矿料进行填绘,再经过低温烘烤(约700-800摄氏度),最终成型。
主要特点
- 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一同装饰于同一件瓷器面上,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五彩相互争奇斗艳的艺术表现力。
- 彩色丰富除红、黄、绿、紫、赫之外,还有粉红、藕荷、玫瑰、胭脂红;不仅有同样的色彩还有浓淡的区别。
- 彩绘精细,斗彩可以形成类似于工笔画的艺术描写效果,且设色精当,素雅与鲜丽兼而有之,明丽悦目,清新可人。
- 成化斗彩器形特殊,目前认为“成化斗彩无大器”。最大器形为碗直径25厘米以下,瓶高、盘口直径在20厘米以下,其它如杯只有8.5厘米高。主要器形包括(1)罐,亦称“盖罐”配有直边平面、顶心微隆的盖子,有高罐和矮罐二种不同的体制;(2)缸杯,因其体小却形似大口、大底、硕腹的浅缸而名,形为微微广口,口下至底轮廓线缓收,内圈足;(3)莲子杯,因其形似莲子而得名,形为小圆口直连腹壁,下腹部线缓收,小圈足;(4)铃铛杯,因其形似倒置的小铃铛故而得名,形为广口,沿边微撇,以内收后外展的曲线勾成形体轮廓;高足杯,以杯身和高脚(亦称高足)相连而成,有多种不同的变化,变化之处在于杯腹的大小与高足的高矮与比例。
- 成化斗彩发展的巅峰为清雍正斗彩,雍正斗彩溶入了当时比较成熟的粉彩技法。
参考数据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陶说 |
注释
- Doucai v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大英博物馆
- 冯先铭 1998,第224页.
- 清朝 朱琰,《陶说·卷三·永乐窑·成窑鸡缸歌注》
参考书目
- 冯先铭; 耿宝昌. . 「九五」国家重点图书 第1版.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98年1月. ISBN 9787501009244 (中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