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曲
兴起原因
元代散曲的兴起,源于词的衰落与文体本身的发展。宋室南渡,汉族传统文化中心南移,在北方宋词减弱了势力,民间俗谣俚曲于是大量涌现,而为文人创作所吸收。
散曲的兴起源于外乐的影响。当时外乐番曲传入,而南北语音不同,俗语方言互异,因此北方需要一种新的诗体。
散曲的兴起,亦源于元代汉族知识分子遭受歧视,士人藉散曲抒发其抑郁感慨之怀。
体制
体制上散曲分小令、带过曲和套数三种。
小令
小令形式短小,语言精炼,是单行曲子。小令的字数、句数、句子长短、用字平仄、押韵位置、韵脚,都按曲牌规定,另有题目。小令常用衬字,在曲牌规定的正文之外可自由加添,衬字用小字以示不同。
音乐上,小令曲谱有定调,每首小令隶属某一宫调。音律上,曲用韵较宽,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协,全曲须一韵到底。作曲使用仄声字,要严格区分上声和去声。
与宋词小令的区别: 宋词小令有字数限制,一般字数在58字以内的称为小令,而元曲小令没有严格的字数要求,只要没有多个曲牌都称为小令。
带过曲
作者作完一曲,意犹未尽,可取音律互相衔接的曲调续成,这就是带过曲。如两调不足,可增加到三调;如三调仍不足,一般不可再加,应改为散套。
参考书目
- 王力:《曲律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云峰:《民族文化交融与元散曲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 Wayne Schlepp, San-ch'ü: its technique and imagery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