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

撒拉族,正式名称为撒拉尔撒拉语:Salır),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人部落中撒鲁尔的后裔,自称“撒拉尔”,现主要聚居在中国青海省循化县甘肃省积石山县, 有人口165,159人(2020年)[1]北疆伊犁哈萨克斯坦自治州)也有分布,使用撒拉语汉语。他们与裕固族是少数有汉姓的突厥人,主要有韩、马、苏等。

撒拉族
Salır
صاَلغُر
撒拉人正在庆祝纳吾肉孜节
总人口
165,159(2020年)
分布地区
 中国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语言
撒拉语汉语官话安多藏语
宗教信仰
主要为伊斯兰教逊尼派
相关族群
突厥语民族(特别是土库曼斯坦人)、回族

历史

撒鲁尔部落的塔木加印记

起源

中国撒拉族古称Salor(或Salur),是撒拉尔部落的后裔,属于西突厥汗国乌古斯突厥部落,这个部落名起源于传说中的乌古斯可汗(被土库曼斯坦人视为自己民族的祖先)的亲孙子撒鲁尔(Salur),意思是到处挥动着大刀和长矛的人,有「无处不在、战无不胜的征服者」的含义。撒拉尔部落是唐朝时期游牧于新疆伊犁一带的乌护,后来西迁至中亚马雷、玉龙杰赤咸海地区。在塞尔柱帝国和后来的奥斯曼帝国的历史上,撒拉尔人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后来撒拉尔人西迁,一部分人定居在东部安纳托利亚(现在的土耳其境内)。留在木鹿及撒拉克的一部分人就是日后的土库曼斯坦人。

其中一部分在元朝时,由首领嘎勒莽(Qaramañ),阿赫莽(Axmañ)带领,取道撒马尔罕吐鲁番肃州积石州嘉峪关定居下来,成为今日青海的撒拉族。第一批撒拉人是作为西域亲军前来屯田的。其他人陆续前来。其首领尕勒莽被元政府授予积石州的世袭「达鲁花赤」。嘎勒莽之孙韩宝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归附明朝,三年后被授为积石州千户所的世袭百户,职衔是「昭信校尉管军百户」,正式确立了土司制度,拨属河州卫积石千户所。清代承续明代旧制,由地方官吏委任,称外委土司。[2][3]几个世纪以来,他们与邻近的藏族回族汉族蒙古族混杂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撒拉族文化。[4]

传说

根据传说,尕勒莽和阿合莽两兄弟,可能是当今撒拉族的祖先,曾经居住在中亚撒马尔罕地区。他们在当地势力很大而遭到当局统治者迫害。两兄弟和十八名部落成员骑着一匹白骆驼,带着水、土和一本古兰经逃离,一行人徒步穿越天山山脉进入嘉峪关,途经今肃州、甘州、秦州、甘谷县,最后在甘肃夏河县定居。后来,又有四十名来自中亚撒马尔罕的人加入了这个社群。一行人穿过天山山脉南线,进入青海。他们到了现在的贵德县,十二人就在那里安顿下来。[5][6] 两兄弟来中国时带来的《古兰经》至今仍保存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街子清真寺。[7]南京博物院对古兰经进行了修复,以防止其腐烂。[8]

语言

撒拉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乌古斯语支,与土耳其语土库曼斯坦语克里米亚鞑靼语十分接近。

撒拉语有两大方言群。产生变异分歧的原因是在青海省和甘肃省的撒拉语受藏语汉语的影响,而伊犁哈萨克斯坦自治州的撒拉语受维吾尔语哈萨克斯坦语的影响。[9]

在 1990 年代后期,估计在大约 89,000 名撒拉人中,约有 60,000 人讲撒拉语。[10]

大多数撒拉语不使用任何书面的撒拉语文本,[11]而是使用汉字。[12][13][14][15]撒拉语是他们的口语,而汉语是口语和书面语。[16]许多当代撒拉人都能说流利的汉语和藏语。[17][18]

撒拉族的祖先信仰伊斯兰教以后,开始使用阿拉伯字母版的撒拉文,撒拉族人称图尔克撒拉文。据最近的数据显示撒拉族的祖先至少在200年前还在使用这种图尔克撒拉文,这种文本至今也被部分宗教人士和民间文化人使用。现在撒拉族人主要使用中国撒拉尔青年联盟推行的TB31版拉丁文。

文化

青海省为大多数撒拉族分布的省份
1371年撒拉族穆斯林从撒马尔罕带来的古兰经副本。

清茶、奶茶和盖碗茶是撒拉族最常见的饮料,麦茶和果叶茶是撒拉族传统饮料。制作麦茶时,将麦粒炒焙半焦捣碎后,加盐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似咖啡;果叶茶是用晒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树叶子制成。

撒拉族每一户人家自成院落,称为「庄廓」,由堂屋、灶房、客房、圈房四部分组成:堂屋在正中,灶房和客房分设两旁,圈房建在院落的东南或西南角。

宗教

撒拉人信奉伊斯兰教虎夫耶(老教派)。最早撒拉族多信苏菲派伊斯兰教。阿帕克和卓曾1670年代在青海传教,为虎夫耶(老教派)。1760年代,回族人马明心在当时甘肃传播哲合忍耶(新教派)。[19]

服饰

撒拉族的传统服饰较多地保留着中亚、伊斯兰和游牧文化的特点。男子多穿交领长衫、大裆裤,腰扎布带或丝巾,并佩戴约15厘米长的小刀,头戴羊皮卷檐帽,脚穿短筒靴,妇女穿戴伊斯兰盖头,身穿连衣裙。妇女喜欢佩带长串耳环、戒指、手揭、串珠等首饰。

音乐

撒拉族的民歌包括撒拉曲、宴席曲和花儿等。撒拉花儿是撒拉族民间普遍流行的一种演唱形式。它吸取了回族宴席曲、藏族民歌、汉族俚歌小曲的精华,再加上了撒拉语的衬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特点是音调高昂嘹亮,婉转悠扬,长于抒情。撒拉「花儿」的曲调很多,较著名的有「孟达令」、「撒拉大令」、「清水令」、「三花草令」、「水红花令」等。

基因遗传

撒拉族父系Y-DNA 单倍群显示出东亚和西欧亚单倍群的混合;母系基因绝大多是东亚基因。[20][21] 约24-30%的撒拉族 Y 染色体属于东亚特定的单倍群O3-M122,而中亚南亚欧洲常见的单倍群R1a基因仅占 17%。撒拉人中的其他 Y-DNA 单倍群是 D1 和 C3。[20]另一项研究表明单倍群O-M175也出现在撒拉族基因中。[22]

一项常染色体遗传研究 (Ma et al. 2021) 估计,撒拉族中与西欧基因约有 9.1%至11.8% 之间,其余主要为东亚基因,占 88.2 至 90.9%。该研究还表明,中国西北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和撒拉族之间存在密切的遗传亲缘关系,这些民族与其他东亚民族,尤其是突厥语族群、蒙古语族群和通古斯民族,表示「阿尔泰语系民族」有共同祖先。[23]

人口分布

参考文献

引用

  1. atlasofhumanity.com. . Atlas Of Humanity. [2022-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6) (英语).
  2. Erdal, Marcel; Nevskaya, Irina (编). . 60 of Turcologica Series. Otto Harrassowitz Verlag. 2006: xi [24 April 2014]. ISBN 978-3447053105.
  3. . Cultural-china.com. Cultural China. 2007–2014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5 October 2013).
  4. Minahan, James B. . ABC-CLIO. 2016-08-01: 364. ISBN 978-1-61069-954-9 (英语).
  5. Shoujiang Mi; Jia You. .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4: 55 [2010-06-28]. ISBN 978-7-5085-0533-6.
  6. . CRIENGLISH.com. 2005-03-01 [2022-08-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7. . China Daily. 2004-10-20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8. . China Daily (Xinhua). 2007-02-25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4).
  9. . Global Times. September 27, 2010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8).
  10. Janse, Mark; World, Linguistic Bibliography and the Languages of the; Tol, Sijmen, Janse, Mark; Tol, Sijmen , 编,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ISBN 978-90-272-4752-0
  11. . China Ethnic Museum.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2. . Chinese Lesson.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 September 2013).
  13. . Economic and Commercial Counsellor's Office of the Embass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Kingdom of Norway. MINISTRY OF COMMERCE,PRC. March 22, 2009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14. . China.org.cn. China Facts & Figures. [1 April 2013].
  15. Guo, Rongxing. . Academic Press. 2012: 39 [1 April 2013]. ISBN 978-0123978264.
  16. .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1 April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9).
  17. Guo, Rongxing. . Springer Nature. 2020-09-10: 275. ISBN 978-3-030-49024-9 (英语). Most Salar people can also speak Chinese and Tibetan.
  18. 翁独健.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1. ISBN 7500450486.
  19. Yao, Hong-Bing; Wang, Chuan-Chao; Tao, Xiaolan; Shang, Lei; Wen, Shao-Qing; Zhu, Bofeng; Kang, Longli; Jin, Li; Li, Hui. .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38656. Bibcode:2016NatSR...638656Y. PMC 5141421可免费查阅. PMID 27924949. doi:10.1038/srep38656.
  20. Wang, W; Wise, C; Baric, T; Black, ML; Bittle, AH. . Human Genetics. August 2003, 113 (3): 244–52. PMID 12759817. S2CID 11138499. doi:10.1007/s00439-003-0948-y.
  21. Ma, Bin; Chen, Jinwen; Yang, Xiaomin; Bai, Jingya; Ouyang, Siwei; Mo, Xiaodan; Chen, Wangsheng; Wang, Chuan-Chao; Hai, Xiangjun. .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1, 12: 795570. ISSN 1664-8021. PMC 8724515可免费查阅. PMID 34992635. doi:10.3389/fgene.2021.795570可免费查阅.
  22. Ma, Bin; Chen, Jinwen; Yang, Xiaomin; Bai, Jingya; Ouyang, Siwei; Mo, Xiaodan; Chen, Wangsheng; Wang, Chuan-Chao; Hai, Xiangjun. . Frontiers in Genetics. 2021, 12. ISSN 1664-8021. doi:10.3389/fgene.2021.795570可免费查阅.
  23. . [2010-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9).

书籍

  • 林莲云. . 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2 [2019-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中文).

网页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