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督公

拿督公广东话Na Tok Kong,又作嗱督公蓝卓公蓝啅公等)是东南亚民间信仰的神祇,通常见于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马六甲海峡沿岸地区,是一个混合马来亚祖灵崇拜回教苏非派信仰和中国民间信仰产生的神祇。

华人民俗信仰的拿督公神龛

华人信仰的拿督公

华人信仰拿督公可以追溯至19世纪初,初到南洋的华人将异地的神灵引入传统的中国民间信仰,以线香火烛水果冥钞的传统方式祭祀,祈求庇佑地方的安宁,演变到后来,华人社群会在住宅区、商业区或工业区处的空旷处或角落,设置一个専门供奉拿督公的神龛,视为保佑地方和生活的地主神[1][2]华人信仰的拿督公形像是一个身穿马来民族服饰的长者,安置在大马路旁的红色神龛,神龛内有香炉、神主牌、令旗等道教法器,在神主牌位的显眼位置有「唐」、「番」的字样,「唐」代表的是唐人(华人)的土地神,「番」代表的是马来人的土地神,也被称为「Ang Kong」。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称为「」,是回教传入东南亚以前就已经存在的神灵。所谓的「拿督」,是对马来王国的大臣长老酋长贵族的称谓,当这些「拿督」逝世后,他的子民将他的灵格神化,称之为「圣迹」(),祈求他的神灵能够庇佑地方上的安宁。[1]

马来人信仰的拿督公并没有固定的形象,野外的洞穴、老树、岩石都可能是拿督公的居处,鳄鱼老虎蟒蛇之类的野兽被视作是拿督公的化身。许多迷信者认为,如果一个地方的拿督公性格顽劣的话,必须定期以香花、槟榔、栳叶、烟草与蜡烛等祭品进行祭祀,加以安抚,否则会引起拿督公的不满而招惹麻烦。[1]

自马来亚独立至1980年代以后,马来亚马来人对信仰的认识加深,强调唯一的真主安拉,基本上已经摒弃拿督公信仰。不过,拿督公信仰仍有小部分在马来社群间流传,衹不过马来巫师舍弃召唤拿督公降灵的方式,改以「真主的名义」呼唤拿督公降乩办事。[3]

华人民间信仰认为「拿督公」类似地主神,「大伯公」往往是职能相同的,所以给予两者相同的祭祀仪式,可是马来人并不以同样的方式祭拜华人神祇,并将华人的神祇统称为「」。[1][4]

印度人信仰的拿督公

印度人信仰的拿督公较接近马来人信仰的原貌,认为拿督公是嗜好血食的神灵,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制造麻烦,也不是华人信仰的「五方五土」说法的衍伸。印度人也认为,信徒可以利用降灵的方式与拿督公进行交流,在付出一定代价后,满足信徒的个人愿望,一旦无法给予拿督公满意或等价的交换条件的话,就会召来惩罚。[3]

另见

参考

  1. 梅井. . 孝恩文化. 2003-08-27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9).
  2. 王琛发. . 孝恩文化. 2002-01-04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王琛发. . 孝恩文化. 2012-06-08 [2012-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4. 骆静山. . 孝恩文化. 2002-05-17 [2012-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