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铳
手铳,或称单眼铳,是元末明初对火铳的一种分类,因形体较轻,口径较小,可在其后装入木柄以手持使用[1],故称手铳,属火门式(Touch Hole)火器。明清时期被鸟铳取代,为现代枪械的前身。

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所使用的手铳。
使用情形

西欧的手铳,西元1380年。

法国在西元1390年-西元1400年所使用的「手持射石炮」。
中国地区
金属制的火铳最早在元朝制造,是元军攻城掠地的利器,现存有元代[2]、明代[3]的铜手铳实物。与元文宗至顺三年(西元1332年)架上发射的盏口铳。
明朝将火铳大量装备军队,《明史·兵志》中记载的铳有:手把铜铁铳、无敌手铳、千里铳等十几种。其一为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制铜手铳,又名“长铳筒”,此物在《明会典·军器军装》里称“手把铜铳”,是现存明代最早的火铳之一。其二为永乐手铳,有永乐七年型和永乐十二年型,造工精细,是明朝神机营的强力配备。 明代初期的手铳因多采用霰弹与铳箭的关系,在推进药与弹丸间会放置木马子。而发表于《科学月刊·2004年2月号》的文章指出,郑和下西洋时舰队上配有大量手铳与碗口铳。
发射过程
以药匙将火药填入药室→将坛木马子放入→以木槌将木马子舂实→将多颗铅子放入→再次舂实铅子→打开火门→将火捻放入火门并倒上少许火药→以肩窝夹住铳架与将铳架尾端抵住地面→发射
变体
为了弥补装填速度的不足,在明代时更加设计了三眼火铳与多眼火铳。
朝鲜半岛地区
在朝鲜历史上出现过的断面为八角形的火铳(1591年)。八角形断面的设计,估计了在铳身加长的情况下保护铳身不受到冲击力的破坏。
现代中的意义
注释
参考文献
- 《武器事典》,市川定春 着,奇幻基地 出版。ISBN 986-7576-55-1
- 《西洋甲胄武器事典》,三浦权利 着,尖端出版 出版。ISBN 978-957-10-3447-8
- 《中国古代火药火器史研究》,钟少异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ISBN 7-5004-1800-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