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1899年)
張捷(1899年—1993年)台灣嘉義人,臺灣近代畫家陳澄波之妻,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蒙難後,以保存陳澄波畫作三十年而著稱。[1][2]
張捷 | |
---|---|
出生 | 1899年 大日本帝国臺南縣嘉義辨務署 |
逝世 | 1993年(94歲) 中華民國嘉義市 |
国籍 | 大日本帝国(1899年-1945年10月25日) 中華民國(1945年10月25日-1993年) |
民族 | 台灣人 |
语言 | 臺語、日語、華語 |
家乡 | 臺灣嘉義 |
配偶 | 陳澄波 |
儿女 | 陳紫薇(長女) 陳碧女(次女) 陳重光(長子) 陳白梅(三女) 陳前民(次子) |
生平
早期
1899年,張捷出生於臺灣嘉義,是位於南門望族張家之二千金。其父張濟美[3]在日治時期時擔任嘉義市的保正,也是當地教務委員,在小學時,他曾與未來的丈夫陳澄波是同班同學。然而,由於某些原因,她在就讀四年後便輟學,於家中專心學習針線活。[4]
1918年,張捷在父親的安排下與陳澄波結婚,他因該場囍事而繡製囍字八仙綵[5],當時的陳澄波則擔任嘉義公學校擔任訓導一職。婚後隔年,長女陳紫薇出生。
1924年,陳澄波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張捷留在臺灣持續從事針線工作、車布邊等針線以支持家計及貼補丈夫在東京的生活,並獨立扶養三個小孩,1929年,陳澄波完成了研究科學業,並前往上海市任教。隔年,張捷與孩子們跟隨他前往上海居住。[6]在遠門前,為祈求能夠平安歸來,張捷在臺灣留下了一束髮結。[7]
1931年,陳澄波曾在上海以全家福為主題完成畫作《我的家庭》,該作品以分別是陳澄波、次女陳碧女、妻子張捷、長子陳重光、長女陳紫薇為主題。[8][9]
然而隨著1932年,上海發生一二八事件,各地發生反日浪潮,日本人在中國的處境艱難,而臺灣人則同樣被視為日籍人士,處處受到排擠,陳澄波擔心家人安危,安排張捷帶著孩子先行返回臺灣。
回到臺灣後,陳澄波因成為專職畫家而經常在外面寫生和參加美展。張捷則支持丈夫的夢想,獨自持家教子,使丈夫能夠全心投入美術創作。
二二八事件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3月2日嘉義市區發生嚴重的軍民衝突,嘉義地方仕紳希望平息事端,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出面調停,推派陳澄波等偕嘉義市參議員六人擔任「和平使」前往協商,然而則遭到國民黨軍隊拘禁並受到嚴刑拷打,被逼迫承認煽動暴動的罪行。3月25日上午,陳澄波與其餘被捕的人犯被推上軍車,於嘉義車站執行槍決。[10]
陳澄波過世後,他和其他家族成員拆下住居門板充當擔架,將陳澄波的遺體運回家中,並為屍體拍照,由於住家光線不足,張捷在拍攝時於後方撐起門板,將陳澄波遺體上半身抬高,並將隨後將陳澄波當時所穿,留有彈孔的西服清洗乾淨,秘密保存。[11]當時,在面對夫逝之痛、政治迫害、生計經濟等困難,張捷為了持續保護丈夫的畫作,在避免情治單位的搜查下將陳澄波的畫作和物品深藏在住家閣樓,並在公開場合在住家門前將丈夫的畫框、畫架和寫生用具燒毀。陳澄波遺體的底片則藏於神主牌位後方。此外,由於感於陳澄波最後遺作《玉山積雪》應永久典藏、遂秘密以交換另幅畫作,向擁有該幅畫作的柯麟遺族協商保存。[12]
2021年,陳澄波的後代將玻璃底片和遺照修復後,連同相框裡的其他照片、張捷過去使用的傢俱、服飾、飾品和三張日治時期地圖捐贈給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13]
在此之後,張捷並不讓孩子們接近閣樓,並告誡子孫以後絕不參與任何政治活動。在每年過年時定期將丈夫畫作拿出重新整理一次。[14][15]為了貼補家用,張捷與女兒經常接零工,或者幫隔壁商家裝貨,賺一簍幾角錢的工資以維持生機。[16]
紀念
雕塑家蒲添生為其女婿,1963年,他曾替張捷製作一尊銅雕像,該銅像後收藏於蒲添生雕塑紀念館。[22]1991年,蒲添生曾速寫一件草圖速寫畫《張捷》。[23]
2017年,嘉義市文化局所舉辦之「溯與恕.2017嘉義228事件70周年紀念美展」中,為因應張捷收藏丈夫作品,才得以讓陳澄波的作品流傳後世之成就,陳澄波的外孫蒲浩明、蒲浩志特別捐贈父親蒲添生製作的「張捷塑像」較由嘉義市政府收藏,由時任市長涂醒哲代表受贈,該座銅雕像規劃將放置「陳澄波先生坐姿」銅雕對面。[24][25]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 .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 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 [2023-03-25].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3-25] (中文(臺灣)).
- . BeautiMode 創意生活風格網. 2020-03-25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7) (中文(臺灣)).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3-25] (中文(臺灣)).
- . 故事 StoryStudio. 2019-08-17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中華民國文化部. . 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2023-03-25] (中文(臺灣)).
- .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 archives.ith.sinica.edu.tw.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張炎憲、高淑媛、王昭文、李彩綉. . 臺北市: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95.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
- .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Channel+. [2022-1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30) (中文(臺灣)).
- 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 台灣放送. 2022-12-30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Pin, Lee, Hsu. . Medium. 2022-03-26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英语).
- . 芋傳媒 TaroNews.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黃長春. . 人間福報.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轉身,擁抱驕陽,陳立栢與阿公心理的約定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07-11.
- 人間福報. . 人間福報.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臺灣)).
- 林滿秋. . 臺北市: 小典藏出版. 2017. ISBN 9789869343268.
-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 . 開放博物館.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繁體)).
- . 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王善嬿.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2-26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6) (中文(臺灣)).
- 王善嬿.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17-02-27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廖素慧/嘉義報導. . 日報 - 中時新聞網.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臺灣)).
- MUZIK編輯部. . PChome Online 新聞.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鏡週刊 Mirror Media. 2022-10-28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3) (中文(繁體)).
- 易慧慈.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2-04-29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 . 中央社 CNA.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14) (中文(臺灣)).
- 凃盈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英语).
- 林育綾. . www.ettoday.net. [2023-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25) (中文(繁體)).
- . 中央社 CNA. [202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