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
张仲景(150年—219年),名机(《历代神仙通鉴》作玑 ),字仲景,以字行,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人,东汉末年医学家。汉灵帝时曾任长沙太守。[1]
张仲景 | |
---|---|
东汉末年政治家、医学家 | |
![]() 万历刻本《本草蒙筌》卷首载“历代名医图”中的张仲景像,转绘自《医学源流》 | |
长沙太守 | |
时代 | 东汉末年 |
名 | 机 |
字 | 仲景 |
籍贯 | 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邓州市和镇平县一带) |
出生 | 东汉和平元年(150年) |
逝世 |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
著作 | |
《伤寒杂病论》 |
生平
据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写的自序,东汉末年动乱频繁,疫病流行,人民病死者很多,张仲景自幼目睹的家族中过半人口过早地死于疾病。“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这引发了他发愤学习医学的决心,“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2]”。
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3]。但除此之外,人们对他所知不多。张仲景在《后汉书》中无传,最初提及此人的是西晋皇甫谧的著作[4],张仲景事迹又见于《宋校伤寒论序》。《宋校伤寒论序》引唐代甘伯宗《名医录》,但《名医录》此书在宋代之后就已失传[5]。据此,他为南阳人,师事张伯祖,曾经出任过长沙太守,因此被后世称为张长沙。但关于仲景任长沙太守之事是否属实,后世尚有争议,因为《名医录》为唐人著作,南北朝人的著作都未提及此事,考诸史书上也没有相关的记载。清孙鼎宜认为,张机应为张羡[6]之误,章太炎反对此说[7]。
逸闻
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告老还乡后,在家乡白河岸边见百姓挨饥受寒,耳朵冻烂,在冬天,他叫弟子在南阳东关附近搭棚派药,用羊肉、驱寒草药煮熬成「祛寒娇耳汤」,加入用饀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据说吃后身体会发热,两耳很快就痊愈了。张仲景派药持续到年三十。年初一时,人们开始仿娇耳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称之为「饺子」。
在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中,记载了张仲景为王粲看病的逸事:「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嫌其言忤,受汤而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虽然事近传奇,但也可以显示当时人对张仲景医术的敬服。
医学成就
张仲景与谯郡华佗、侯官董奉齐名,并称“建安三医”,元、明朝以后被奉为“医圣”,并在其墓地修建医圣祠。而且他医德高尚,曾弃官归乡行医,为广大百姓治病。
其亲着《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在中国医学史上首次提出辨证论治法,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喻嘉言称此书:「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不仅为国内历代医学家所尊崇,而且被日本、朝鲜、欧美诸国医学家效法
《汉书艺文志》中,将汉之前的医学典籍总结为为重视经络针灸的医经派,与重视本草汤液的经方派二者;这两大传统的发展,形构了汉之前的中医体系。医经派的主要代表著作,《黄帝内经》,传统上认为,是伤寒论成书的主要依据,后世医者也多援引内经以发明伤寒论微旨。如清朝《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序〉:「《伤寒论》,后汉张机所着,发明内经奥旨者也,并不引古经一语,皆出心裁,理无不该,法无不备,盖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
但根据晋皇甫谧序《针灸甲乙经》:「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以及近代从敦煌出土的梁陶宏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记载:「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 [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湣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伤寒论》一部 ,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汤液经法》一书,在汉书艺文志的分类中,属于经方一派。这证明传统上认为伤寒论「不引古经一语」的看法是错误的,伤寒论中所使用的方剂,主要援引自已失传的《汤液经法》,这也是张仲景著作的主要依据。
因此,张仲景可说是两汉医经、经方二派的集大成者,他使用的方剂很多是来自经方派;而六经辨证的手法,则是来自《黄帝内经》;此外,更加上他个人的心得与经验。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用,打破了《素问热论》中六经只辨伤寒的局限性,因此, 无论伤寒、 杂病和它们互相挟杂的复杂问题, 都能用六经辨证方法概括而无遗。称仲景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为中医之魂,实不为过。
张仲景的著作在中医领域内影响深远,远自晋朝王叔和,唐朝孙思邈,下至金元四大家,清朝叶天士、吴鞠通,无不是由钻研仲景学之后,才能卓然成家。历代注解伤寒论者,不下数十家,各有见解,这也推动了中医思想的不断进步。至明清时,伤寒论中的方剂,被尊为「经方」,影响远至朝鲜、日本。
参考文献
- 陈, 百川. . 决策与信息 (决策与信息). 2012-09-01, (09).
- 《伤寒杂病论序》
- . 中国侨网.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 《晋书》卷51:谧为《释劝论》以通志焉。其辞曰:......若黄帝创制于九经,岐伯剖腹以蠲肠,扁鹊造虢而尸起,文挚徇命于齐王,医和显术于秦、晋,仓公发秘于汉皇,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
- 《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着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下袁绍刘表列传第六十四》:“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围,破羡,平之。”
- 详见郭象声《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
- 陈, 百川. . 决策与信息 (决策与信息). 2012-09-01, (09).
- . 新华网.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8).
延伸阅读
- 廖育群. .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