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震
张若震(1696年—1756年),字宗岳,号愣阿,室名静春斋,出身桐城张氏,治诗经,举人身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政治人物,官至从二品湖北巡抚。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庆市桐城市)人。文华殿大学士张英之孙,礼部左侍郎张廷璐长子。
张若震 | |||||
---|---|---|---|---|---|
大清 通奉大夫 | |||||
大清 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 兼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坐衔) | |||||
国家 | 清朝 | ||||
时代 | 清代中期 | ||||
主君 | 清高宗→清仁宗 | ||||
姓 | 张姓 | ||||
名 | 若震 | ||||
字 | 宗岳 | ||||
号 | 愣阿 | ||||
位阶 | 从二品文职 | ||||
族裔 | 汉族 | ||||
籍贯 | 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今安庆市桐城市) | ||||
出生 | 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一日戌时 (1696年11月25日) | ||||
逝世 | 乾隆二十一年十一月四日亥时 (1756年12月24日) 61岁 | ||||
| |||||
出身 | |||||
增贡生 钦赐举人 |
张若震出身于桐城张氏,其家世显赫,祖父张英、伯父张廷玉皆官至大学士,父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
张若震于雍正元年(1723年)获赐举人出身,雍正六年(1728年)被授予浙江天县知县官职,雍正七年(1729年)升嘉兴府同知,雍正八年(1730年)任台州府知府,雍正十年(1732年)迁浙江盐驿道,雍正十二年(1734年)至乾隆七年(1742年)任浙江布政使,乾隆十四年(1749年)任甘肃布政使,乾隆十五年(1750年)改河南布政使。乾隆十六年(1751年)任西安布政使,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湖北巡抚,[1]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卒于任上。[2]
生平
钦赐举人
张若震出生于康熙三十五年十一月一日(1696年11月25日)戌时,是张廷璐的长子,而后在参与科举时,选择治诗经,后取得了增贡生身分。
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的癸卯科顺天乡试[3],时年28岁的张若震,因为伯父张廷玉以礼部尚书身分担任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因此回避,而后在御试中取得第三名的成绩,而后被御赐举人功名。
参考数据
- 《清史列传》册3·卷22
- 《清史稿》卷二○二·表第四二 :“张若震十月辛亥卒。”
- 阅卷官:王项龄,江南华亭人;励廷仪,直隶静海人;李周望,直隶蔚州人;张伯行,河南仪封人;阿克敦,满州人;史贻直,江南溧阳人;李绂,江西临川人。
- 《浙江通志·卷二百二十二》:「先农坛,在东郊界牌,国朝雍正五年,知县张若震奉文创建坛宇,并置耤田四亩九分。」
- 《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天台县儒学,在县治东南……雍正七年,知县张若震重修。」
- 当地孔庙有《天台县重修学宫记》石碑
- 《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六》:「府知府一人。初制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从四品。」
- 《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台州府儒学,在府治东南……雍正六年,知府江承玠修。九年,知府张若震重修。」
- 《浙江通志·卷二十五》:「崇文书院,在西湖跨虹桥西……国朝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御题正学阐教四字。赐为额爰鼎新之榜,曰崇文。中为飨堂,辟其左为亭,敬摹御书勒石崇奉,后为敬修堂为诸生斋舍。雍正十一年,盐驿道张若震,重修规制大备。」
- 《世宗宪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二》:「升江西布政使宋筠、为奉天府府尹。调浙江布政使刁承祖、为江西布政使司布政使。升浙江盐驿道张若震、为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
- 《浙江通志·卷一》:「雍正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钦奉上谕,浙江盐务渐不如前,若不留心整顿,必致废弛难理。程元章,力量仅能勉强办理巡抚事务,不能兼理盐政。浙江布政使张若震,年力精壮,实心任事,从前在盐道任内,曾经谙练其办理,亦属妥协。着伊兼管盐政,凡地方文武官弁有闗涉盐务者,准其举劾,若有作弊掣肘者,即着纠叅,钦此。」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