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汉臣

廖汉臣1912年4月10日—1980年10月11日),台湾作家笔名文烂毓文,生于日治时期台北厅艋舺区艋舺(今台北市万华区)。

廖汉臣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笔名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笔名
汉字
白话字
台罗拼音

生平

廖汉臣1920年进入老松公学校,1926年毕业。虽然教育程度仅止于基础教育,但自学后,汉文程度与文笔皆十分流利。1933年廖汉臣担任《新高新报》汉文记者兼日本《东亚新报》台北支局记者。同年与郭秋生台湾文艺协会,发行《先发部队》。廖汉臣「后来迁居台南,与庄松林石旸睢搜集历史文化与民间文学」[1]

二二八事件以后,廖汉臣在1948年进入台湾省文献会,专心研究台湾文献,编纂有《台湾省通志》的「文学篇」;《台湾通志》的「氏族篇」、「艺术篇」、「文征篇」、「艺文篇」;《台北市志》的「行政篇」;《台南县志》的「人物篇」;《宜兰县志》的「语言篇」《台湾三大奇案》(〈林投姐〉、〈吕祖庙烧金〉、〈周成过台湾〉)、《台湾神话》、《台湾的年节》、《郑成功》、《台湾开辟数据续集》、《鲲岛争雄记》、《廖添丁》、《谢介石王香禅》等书[2][1][3]。1976年廖汉臣从服务长达28年的文献会退休,1980年去世,享年69岁。[4]

作品刊载

在战后的出版及刊载

出版方面,目前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汉臣/编着,《台湾的年节》,台中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73年。
  • 廖汉臣/着,〈谈谈台湾谚语〉,《台湾风土文物民间知识百期纪念专集》,民间知识出版社,1956年。
  • 廖汉臣/着,〈台北县的开发〉,《台北县文献丛辑第一辑》,台北县文献委员会,1953年。

作品刊载方面,目前为止(2014/10/04),已知的有:

  • 廖汉臣以中国白话文书写的新诗作品:〈孤苦〉、〈先发部队序诗〉、〈卖花的少女〉,以及「短诗」二首,都收录在李南衡主编的《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4:诗选集》里。[5]

相关研究

  • 庄永明撰,〈艋舺陋巷的可感文人〉,《台湾纪事》,台北市:时报文化,1989年。

相关条目

参考数据

  1. . memory.ncl.edu.tw.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2. . 2017-10-18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8).
  3. 林文龙. . www.th.gov.tw.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4. . nrch.culture.tw. [2017-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3).
  5. 李南衡/主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4:诗选集》,台北:明潭出版社,1979年3月15日。

外部链结

阅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