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唐朝的一个,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内核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吉安市辖境。

历代变更
设置 秦朝
使用状况 江西省吉安市
东汉庐陵郡
三国庐陵郡
西晋庐陵郡
东晋/十六国庐陵郡
南北朝庐陵郡(宋)
庐陵郡(齐)
庐陵郡(梁)
庐陵郡(陈)
隋朝吉州→庐陵郡(607年)
改称为吉州(622年)
唐朝吉州→庐陵郡(742年)
改称为吉州(758年)

建置沿革

六朝

东汉灵帝末(184-189),扬州刺史刘遵上书请置庐陵郡,初平二年(191),分豫章郡置庐陵郡[1]。建安四年(199),孙策遣孙辅取庐陵郡地,改庐陵县为西昌县,分置诸县。至晋太康年间,下辖十县: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遂兴、吉阳、兴平、阳丰,(郡)治西昌。[2]晋惠帝元康元年(291年),置江州,庐陵郡改隶江州。后来,庐陵郡移治石阳县,南野县改隶南康郡[3]

隋唐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废庐陵郡,其地属吉州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庐陵郡领四县:庐陵、泰和、安福、新淦。[4]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平林士弘,改庐陵郡为吉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吉州为庐陵郡。庐陵郡领五县:庐陵、太和、安福、新淦、永新。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庐陵郡为吉州。[5]

人口

  • 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庐陵郡有12200户。[2]
  • 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年),庐陵郡有4455户,31271口。[3]
  •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庐陵郡有23714户。[4]
  •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庐陵郡有37752户,237032口。[5]

行政长官

庐陵太守(194年—385年)

  • 孙辅,字国仪,吴郡富春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由孙策任命。[6]
  • 僮芝,丹杨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自署。[7]
  • 吕岱,字定公,广陵海陵人,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离任。[8]
  • 步玑,临淮淮阴人,晋武帝泰始八年(272年)领,旋为孙吴所杀。[9]
  • 孟揖,江夏鄂人,晋惠帝元康中在任。[10]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晋怀帝永嘉中领。[11]
  • 周嵩,字仲智,汝南安成人,晋元帝时在任。[12]
  • 王峤,字开山,太原晋阳人,晋成帝咸和初出任,寻卒官。[13]
  • 羊聃,字彭祖,泰山南城人,晋成帝时免官。[14]
  • 虞胤,济阳外黄人,晋成帝咸康元年(335年)卒官。[15]
  • 孔伦,晋成帝咸康中在任。[16]
  • 孔启,鲁郡人,东晋时在任。[17]
  • 邓遐,字应远,陈郡人,晋孝武帝宁康中追赠。[18]

庐陵内史(426年—477年)

庐陵内史(482年—502年)

  • 刘灵哲,字文明,平原人,齐武帝永明初在任。[24]
  •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齐武帝永明中在任。[25]
  • 纪僧真,丹杨建康人,齐东昏侯永元中在任。[26]
  • 萧颖孚,兰陵人,齐和帝中兴元年(501年)出任,战败而逃。[27]

庐陵内史(509年—550年代)

庐陵太守(550年代—565年)

  • 陆子隆,字兴世,吴郡吴人,陈文帝天嘉二年(561年)到五年(564年)在任。[30]

庐陵内史(565年—589年)

  • 樊猛,字智武,南阳湖阳人,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出任。[31]
  • 任忠,字奉诚,小名蛮奴,汝阴人,陈宣帝太建五年(573年)在任。[32]
  • 萧廉,陈后主祯明三年(589年)降隋。[33]

庐陵郡太守(742年—758年)

国主

东晋庐陵国(385年—420年)

庐陵国(385年—420年)[36][37]
以淮肥之功封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开国公文靖公谢安385年追封
2庐陵郡开国公谢瑶谢安长子
3庐陵郡开国公谢该谢瑶子
4庐陵郡开国公谢承伯谢该弟子
宋受禅,降封柴桑县开国侯

南朝宋庐陵国(420年—424年,426年—477年)

庐陵国(420年—424年,426年—477年)丨食邑3000户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王孝献王刘义真420年—424年宋武帝第二子
国除,426年复
2庐陵郡王昭王刘绍432年—452年刘义真弟子
3庐陵郡王恭王刘敬先?—465年刘绍兄子
4庐陵郡王刘子舆465年—466年刘绍兄子
5庐陵郡王刘德嗣467年—474年刘绍弟子
6庐陵郡王元王刘暠475年—477年刘义真从父兄孙
无子,国除

南朝齐庐陵国(482年—494年)

庐陵国(482年—494年)丨食邑2000户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王萧子卿482年—494年齐武帝第三子
伏诛,国除

南朝齐庐陵国(494年—502年)

庐陵国(494年—502年)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王萧宝源494年—502年齐明帝第五子
伏诛,国除

南朝梁庐陵国(509年—550年代)

庐陵国(509年—550年代)|食邑2000户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王威王萧续509年—547年梁武帝第五子
2庐陵嗣王萧应萧续第二子

南朝陈庐陵国(565年—589年)

庐陵国(565年—589年)
代数封爵姓名在位时间备注
1庐陵郡王陈伯仁565年—589年陈文帝第八子
陈亡,国除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宋《太平御览》:吉州,南朝雷次宗《豫章记》曰:灵帝末,扬州刺史刘尊上书,请置庐陵、鄱阳二郡。献帝初平二年,始立郡。《太平寰宇记》引《豫章记》但作兴平二年(195)。庐陵郡的设立,目前所见旧志通常称吴置或孙策置,从更接近于东汉的北宋《太平御览》所存南朝雷次宗所记,结合西晋《三国志·刘繇太史慈士燮传》“慈见策曰:又丹杨僮芝自擅庐陵,诈言被诏书为太守。…顷之,遂定豫章。”庐陵郡应在建安四年(199)孙策取得庐陵地之前已经存在。
  2. 《晋书 卷十五 志第五 地理下》
  3. 《宋书 卷三十六 志第二十六》
  4. 《隋书 卷三十一 志第二十六》
  5. 《旧唐书 卷四十 志第二十》
  6. 《三国志 卷四十六 吴书一 孙破虏讨逆传弟一》
  7. 《三国志 卷五十一 吴书六 宗室传第六》裴注引《江表传》
  8. 《三国志 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钟离传第十五》
  9. 《三国志 卷五十二 吴书七 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10.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11. 《晋书 卷七十六 列传第四十六》
  12. 《晋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三十一》
  13. 《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四十五》
  14. 《晋书 卷四十九 列传第十九》
  15. 《晋书 卷九十三 列传第六十三》
  16. 《隋书 卷三十二 志第二十七》
  17. 《晋书 卷九十一 列传第六十一》
  18. 《晋书 卷八十一 列传第五十一》
  19. 《宋书 卷八十七 列传第四十七》
  20. 《宋书 卷八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21. 《宋书 卷八十四 列传第四十四》
  22. 《宋书 卷七十五 列传第三十五》
  23. 《南齐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二十九》
  24. 《南齐书 卷二十七 列传第八》
  25. 《梁书 卷十四 列传第八》
  26. 《南齐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三十七》
  27. 《梁书 卷十 列传第四》
  28. 《梁书 卷二十一 列传第十五》
  29. 《周书 卷四十八 列传第四十》
  30. 《陈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六》
  31. 《陈书 卷三十一 列传第二十五》
  32. 《陈书 卷五 本纪第五》
  33. 《隋书 卷四十 列传第五》
  34. 《唐故宋州刺史清河郡公李府君墓志铭并序》
  35. 《唐刺史考全编》
  36. 《晋书 卷九 帝纪第九》
  37. 《晋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四十九》

来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