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大區
帝國大區(德語:Reichsgau;复数形式:Reichsgaue)是1938年至1945年间由納粹德國在被吞并的領土上设立的數個行政区划。

納粹黨行政单位,1944年

纳粹德国地图,帝国大区为深绿色
概述

描绘德意志帝国的纳粹德国宣传明信片(1939年10月)
「帝國大區」(德語:Reichsgau)這個術語是由Reich(國家,帝国)和Gau(大區)組合而成,后者細听起来像是個中世纪的詞彙,其含义大致相当于shire。直轄大區的設立是为了解决在大區長官領導下的纳粹黨黨大區與聯邦州之間相互重叠的管辖范围和不同的边界所造成的行政混乱,在一位總督(德語:Reichsstatthalter)的領導下對内政部門負責(相當於普魯士省份的最高行政長官(德語:Oberpräsident))。長期以來,内政部长威廉·弗利克一直希望把德国的行政區和直轄大區精簡化,那便是統一党大區和联邦州,同時党大區長官还担任了總督的職位。希特勒與大區長官之間的利益競爭及其後果阻礙了一切在“旧帝国”(德語:,指德國在1937年前的邊界,當時還未吞併奧地利、蘇臺德及波希米亞)的行政改革。因此,直轄大區計劃仅在新获得的领土上实施。
直轄大區列表:
- 東部邊疆(德語:Ostmark)由前獨立國家奧地利的領土組建而成。
- 蘇臺德蘭(德語:Sudetenland),由1938年佔領的前捷克斯洛伐克的大部分外輪廓地區德語區組成。
- 但澤-西普魯士(德語:Danzig-Westpreußen)和瓦爾塔蘭(德語:Wartheland),由但澤自由市和被吞併的波蘭領土組成。
「東部邊疆」随后被细分为7个较小的直轄大區,面積与前奥地利联邦省份(德語:Länder)差不多大。
直轄大區列表
1938年在奧地利及捷克斯洛伐克組建的直轄大區
名称 | 德文名称 | 首都 | 已确立的 | 笔记 |
---|---|---|---|---|
卡林西亚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联邦州卡林西亚和东蒂罗尔组成,从1941年起包括在斯洛文尼亚的部分地区。 | ||
下多瑙河 | 克雷姆斯(见说明)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联邦州下奥地利北部组成;从1939年起,摩拉维亚南部的部分地区、波西米亚东南部和布拉迪斯拉发的两个自治市镇德文和彼得扎尔卡包括在内。1943年,希特勒参观了并保证雨果陪审团认为首都将是()在不远的将来。[1] | |
萨尔茨堡 | 萨尔茨堡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联邦萨尔茨堡组成 | |
施蒂里亚 | 格拉茨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施蒂利亚州南部组成;从1941年起包括在斯洛文尼亚的部分地区。 | |
蘇台德蘭 | 賴興貝格 | 1938年 | 由捷克斯洛伐克主要讲德语的部分组成,在慕尼黑协定后割让给德国。 | |
蒂罗尔-福拉尔贝格 | 因斯布鲁克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联邦福拉尔贝格和蒂罗尔北部组成;成为了高斯瓦比亚的一部分。 | |
上多瑙河 | 林茨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联邦州上奥地利州和,施蒂里亚州的一部分;从1939年开始,波希米亚南部的部分地区包括在内。 | |
维也纳 | 维也纳 | 1938年 | 由前奥地利维也纳联邦州和前下奥地利州的周边地区组成。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組建的直轄大區
名称 | 德文名称 | 首都 | 已确立的 | 笔记 |
---|---|---|---|---|
但泽-西普鲁士 | 但泽 | 1939年 | 成立于但泽自由市和波美拉尼亚省的波兰地区,这两个地区均于1939年被德国占领。 | |
法兰德斯 | 安特卫普 | 1944年 | 成立于比利时佛兰德地区,包括安特卫普、林堡、东佛兰德、西佛兰德、的荷兰语省份。布鲁塞尔(布鲁塞尔市除外),以及的鲁汶在则-省的布拉班特(本日的省佛兰芒布拉班特)。 | |
瓦隆尼亚 | 列日 | 1944年 | 形成在比利时的区域瓦隆,包括法语省份的埃诺,列日除外的各州欧本,马尔梅迪和圣圣维特,卢森堡,纳慕尔和Nivelles在当代的布拉班特省(现在是独立的瓦隆布拉班特省的一部分)。 | |
瓦爾特蘭 | 波森 | 1939年 | 在德国占领波兰后,主要在波兹南省的波兰地区以及波美拉尼亚南部地区和罗兹省的西半部形成。 |
由前大區(部分)轄區組成的直轄大區
名称 | 德文名称 | 首都 | 笔记 |
---|---|---|---|
巴登 | 斯科拉斯堡 | 由巴登大区和阿尔萨斯,以前是阿尔萨斯-洛林的一部分。 | |
摩泽兰 | 科布伦茨 | 由战前科布伦茨-特里尔大区和卢森堡。 | |
西方边疆 | 萨尔布吕肯 | 由巴伐利亚莱茵河普法尔茨、萨尔盆地的前领土以及属于阿尔萨斯-洛林组成部分的洛林部分地区组成。 |
计划組建但並未落實的直轄大區
名称 | 德文名称 | 首都 | 笔记 |
---|---|---|---|
巴纳特/欧根亲王领 | 贝尔格莱德(,后更名为欧根亲王城(德语:)) | 由南斯拉夫领土组成,Syrmia和Banat,特兰西瓦尼亚的一部分()和巴兰亚 | |
克拉考/克拉科夫(德语:) | 克拉科夫以西地区之间被征服的波兰南部组成到东边的桑河。它基本上对应于维斯瓦河流域的上游。它的大小几乎与维斯瓦兰帝国大区和加利西亚帝国大区相等. | ||
布拉班特 | 未标明 | 由比利时中部组成。 | |
勃艮第 | 南錫(德语:)或 日内瓦(德语:)[2]或 第戎[3] |
由法国东部的领土组成(不包括阿尔萨斯-洛林和北部-加來海峽)战后并入德国。也将包含在帝国大区是瑞士西部的一部分 | |
加利西亚 | 倫貝格/利沃夫() | 对应波多利亚平原。它的大小几乎与和. | |
哥德兰 | 哥騰堡/辛菲罗波尔() | 将由克里米亚半岛和乌克兰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组成。 | |
北方边疆 | 未标明 | 由丹麦组成 | |
汪达尔兰 | 未标明 | 由波兰总督府的部分或全部地区组成。 | |
维斯瓦兰 | 华沙() | 由中维斯杜拉河流域形成。它的大小几乎与和. | |
西部边疆/荷兰 | 未标明 | 将在德国吞并荷兰之后在荷兰之上成立 |
相關條目
- 纳粹德国行政区划
- 被纳粹德国吞并的波兰地区
参考
- Bryant, C.C. (2007). Prague in black: Nazi rule and Czech nation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2451-6, p. 125
- Hans Rudolf Fuhrer. . Huber. 1982: 68. ISBN 3-274-00003-5.
- Jeremy Noakes, Geoffrey Pridham. .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5: 882. ISBN 0-85989-474-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