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

巾帼是一个汉语词汇,是中国古代妇女配戴覆盖头发的头巾发饰[1],及其后世用之代称女子[2][3] ,与之相反借指男子。

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将军妇好位于殷墟的雕像

相关典故

诸葛亮激将司马懿

三国时期,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与司马懿对峙渭南,诸葛亮数次向司马懿发出挑战书,司马懿隐忍回避而不出,诸葛亮借此向司马懿送上妇女的巾帼做出挑衅,意喻司马懿如同妇人。[4] 司马懿受到此激将之法,怒而向魏明帝启奏请兵出战,明帝下令不许出战,并派卫尉辛毗持符节制止魏军。[5][6]

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梁朝冼夫人为南越俚人的女首领,多谋善断,精于行军布阵,历经三朝更迭,被册封为南梁宋康郡夫人、陈朝石龙太夫人、隋朝谯国夫人,谥诚敬夫人,俚族尊为「圣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总理周恩来赞誉冼夫人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参见

维基词典中的词条「」「」「」「」或「」。
  • ,借指女性的汉语词汇
  • 英雌,指女性英雄人物
  • 花木兰,代父从军、女扮男装的女战士,历史上是否存在不可考
  • 名称以「」开头的所有条目
  • 名称以「」开头的所有条目
  • 名称包含「」的页面
  • 名称包含「」的页面

参考资料

  1. 新唐书·卷二二○·东夷传·高丽传》:「庶人衣褐,戴弁。女子首巾帼。」
  2. 聊斋志异·卷二·巧娘》:「此丈夫而巾帼者,何畏之?」
  3.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你看!他不过是个巾帼,还晓得看诗。怎有个莺脰湖大会大作诗的呢?」
  4. 晋书·宣帝纪》:「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
  5. 三国志·明帝纪·魏氏春秋注》:「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宣王将出战,辛毗杖节奉诏,勒宣王及军吏已下,乃止。」
  6. 资治通鉴·魏纪四·青龙二年》:「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