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瑞特

巴拉瑞特英语:/ˈbæləˌræt/),早期中文亦称“孖辣”,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中部高地,是距离墨尔本西北方105(65英里)的一座内陆观光城市,人口105,471(2018年)[2],以特有的采矿史和历史遗产闻名于世。亚罗威河流经此城市。

巴拉瑞特
巴拉瑞特的市区街景
巴拉瑞特的市区街景
巴拉瑞特在维多利亚州的位置
巴拉瑞特
巴拉瑞特
在维多利亚州的位置
坐标:37°33′0″S 143°51′0″E
国家 
一级行政区维多利亚州
地方政府区域巴拉瑞特
创建1838年
面积[1](2011年普查,市区)
  总计343.6 平方公里(132.7 平方英里)
海拔AHD441 公尺(1,447 英尺)
人口[2]
  总计105,471人
  排名第17位
时区AESTUTC+10
  夏时制AEDTUTC+11
邮政编码3350
位置105(65英里)
州选区巴拉瑞特东、巴拉瑞特西
联邦选区巴拉腊特

历史

史前

白人到来之前,这地区已经有土着居住。第一批到来视察的欧洲人,于1837年从吉朗出发,是一行6人大多由苏格兰人组成的团队。其队长为萨默维尔·里尔蒙斯(),志在寻找相对被干旱影响较少的土地,供其羊只放牧。团队中的其中3人,托马斯·利文斯通·里尔蒙斯()、威廉·克罗斯·尤尔()和亨利·安德森()最后留下来,该处成了日后的巴拉瑞特。

1850年代:淘金热

第一个在巴拉瑞特公开发现黄金的人是托马斯·希科克,日子是1851年8月2日,位置是巴宁扬以南[3]。自此,前来淘金的人便络绎不绝[4],不少爱尔兰中国的移民亦慕名而来,他们在溪涧及山丘之间搭建简陋的棚屋,区内人口在短短数月间上升至1,000人[5]。1858年,人口上升至顶峰的60,000人,而且大部分为男性。当地的黄金亦很快被淘干,淘金者纷纷前往森林溪()、亚历山大山()及亚拉腊等新近发现黄金的地区[6]。至1859年,常住人口回落到23,000人[7]

维多利亚时期

1860年代至20世纪初,巴拉瑞特成功由矿业小镇转型为工业城市。棚屋和木屋渐渐被更加稳固的建筑物所取代。阿尔弗雷德公爵曾于1867年12月到访,吸引了不少民众前来欢迎[8]。1889年,连接墨尔本铁路路线正式开通[9]。1891年,乔治五世与皇后玛丽乘火车到此探访[10]

城市没落

由于该市的男丁积极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的伤亡导致人口进一步下降,最终令到巴拉瑞特失去首席省级地位给予吉朗[11]。1929年至1933年间的全球性大萧条对巴拉瑞特的打击甚为严重,失业率为有史以来最高,最差之时有超过1,000人排队等候救济[8]:38

20世纪及以后的发展

巴拉瑞特机场于1930年创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扩建,并用作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基地。1942年,巴拉瑞特连接到州际电网,在此之前其所需电力都由本地的发电厂供给[12]。巴拉瑞特于20世纪后期至21世纪初期的增长都处于国内平均的水平。2008年,市政府发表了一份未来30年的发展计划,集中发展市中心以西的地区[13][14]

军事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拉瑞特是澳大利亚皇家空军1号内陆飞机燃料库的所在地。设施于1942年落成,1944年8月29日退役[15]

旅游

巴拉瑞特是维多利亚州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以废弃金矿改造而成的主题乐园:疏芬山淘金历史公园(Sovereign Hill Historical Park)每年吸引近80万游客,历史公园里的房屋、学校、教堂、店铺及街道都保留着十九世纪淘金热时的模样,工作人员也都穿着当年的历史服装。[16]

大学

巴拉瑞特是澳大利亚联邦大学(Federation University Australia)的主校区所在地,这所大学是在2010年由创建于1870年的巴拉瑞特大学(University of Ballarat)和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吉普斯兰校区合并而成的,主校园是位于巴拉瑞特南郊的海伦山校园(Mt. Helen Campus),占地约110公顷,在校学生近2.5万人。澳大利亚联邦大学提供从专科、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的课程。[16]

气候

巴拉瑞特拥有温和的海洋性气候[17][18]四季分明,由于它位处海拔345(1,132英尺),每月平均的气温都比墨尔本低摄氏3至4度。

Ballarat (Ballarat Aerodrome 1981-2010, records 1908-2016)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42.0
(107.6)
44.1
(111.4)
37.9
(100.2)
31.5
(88.7)
26.1
(79.0)
21.6
(70.9)
19.1
(66.4)
23.0
(73.4)
27.9
(82.2)
33.4
(92.1)
37.3
(99.1)
40.6
(105.1)
44.1
(111.4)
平均高温 °C(°F) 25.4
(77.7)
25.6
(78.1)
22.8
(73.0)
18.3
(64.9)
14.3
(57.7)
11.1
(52.0)
10.4
(50.7)
11.7
(53.1)
13.9
(57.0)
16.7
(62.1)
20.1
(68.2)
22.7
(72.9)
17.7
(63.9)
日均气温 °C(°F) 18.1
(64.6)
18.4
(65.1)
16.2
(61.2)
12.6
(54.7)
9.8
(49.6)
7.3
(45.1)
6.6
(43.9)
7.4
(45.3)
9.1
(48.4)
11.1
(52.0)
13.9
(57.0)
15.9
(60.6)
12.2
(54.0)
平均低温 °C(°F) 10.8
(51.4)
11.1
(52.0)
9.6
(49.3)
6.9
(44.4)
5.2
(41.4)
3.5
(38.3)
2.7
(36.9)
3.1
(37.6)
4.3
(39.7)
5.5
(41.9)
7.7
(45.9)
9.0
(48.2)
6.6
(43.9)
历史最低温 °C(°F) 0.7
(33.3)
−1.4
(29.5)
−0.6
(30.9)
−4.1
(24.6)
−4.5
(23.9)
−4.6
(23.7)
−6.0
(21.2)
−5.0
(23.0)
−4.6
(23.7)
−3.6
(25.5)
−1.0
(30.2)
−1.0
(30.2)
−6.3
(20.7)
平均降水量 mm() 39.7
(1.56)
31.2
(1.23)
35.9
(1.41)
43.4
(1.71)
52.2
(2.06)
61.9
(2.44)
62.0
(2.44)
72.3
(2.85)
68.4
(2.69)
59.1
(2.33)
56.6
(2.23)
52.2
(2.06)
635.4
(25.02)
平均降雨天数 7.5 5.9 8.9 11.4 14.4 17.7 19.8 18.7 16.5 14.7 11.7 10.8 158.0
平均午后相对湿度(%) 44 43 46 55 69 77 76 72 65 60 56 48 59
来源:[19]

参见

  • 巴拉瑞特野生动物园()

参考文献

History books

  • Bate, Weston. Lucky City: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Ballarat 1851–1901 (1978)
  • Bate, Weston. Life After Gold: Twentieth-Century Ballarat Melbourn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Carboni, Raffaello. The Eureka Stockade (1980) first published (1855)
  • Goodman, David. Gold Seeking: Victorian and California in the 1850s (1994)
  • Jacobs, Wendy. Ballarat: A Guide to Buildings and Areas 1851–1940 Jacob Lewis Vines Conservation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1981)
  • Lynch, John. The Story of the Eureka Stockade: Epic Days in the early fifties at Ballarat, (1947?)
  • Flett, James. The History of Gold Discovery in Victoria
  • Molony, John. Eureka, (1984)
  • Molony, John. By Wendouree, (2010)
  • Serle, Geoffrey. The Golden Age: A History of the Colony of Victoria, 1851–1860, (1963)
  • Freund, P with Sarah V, Her Maj: A History of Her Majesty's Theatre, Ballarat (2007)
  • Ballarat City Council
  • Victorian Heritage Register, Heritage Victoria

参考数据

  1. . ABS Censu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6-09-15].
  2.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7-07-28 [201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Estimated resident population, 30 June 2016.
  3. Griffiths Peter M, "Three Times Blest A History of Buninyong 1737–1901", Ballarat Historical Society pp13
  4. . The Courier. 1851-11-05: 2.
  5. . Sydney Morning Herald. 1852-12-11: 2 [2012-05-06].
  6. . The Maitland Mercury & Hunter River General Advertiser. 1855-11-03: 3 [2012-05-06].
  7. . The Argus. 1860-08-20: 5.
  8. Clarke, Jan. . Ballarat: The Courier. 1992: 12. ISBN 978-0-646-09971-2.
  9. Sid Brown. . Newsrail (Australian Railway Historical Society (Victorian Division)). March 1990: 71–76.
  10. Royal Visit to Ballarat 1901, Jack McLean, Australian Railway Historical Society Bulletin, August 1994, pp211-233
  11. Progressive Geelong – Industrial Expansion. Development of the Harbour. The Argus, Melbourne 14 October 1921 p 8
  12. Balderstone, Julia. . The Courier. 1993-02-20.
  13. (PDF). [2017-05-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7-23).
  14. . Business Ballarat. [2010-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8).
  15. Australia. Royal Australian Air Force. Historical Section, , AGPS Press, 1995, ISBN 978-0-644-42798-2
  16. . 澳洲无忧网. [2020-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4).
  17. Peel, M. C.; B. L. Finlayson; T. A. McMahon. . HESSD – 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2007-03-01, (4): 439–473.
  18. Linacre, Edward; Geerts, Bart. . London: Routledge. 1997: 379. ISBN 978-0-415-12519-2.
  19. . Australi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7-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7).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巴拉瑞特
英文维基文库中的《1911年版大英百科全书》条目:Ballarat and Ballarat East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