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寔
崔寔(2世紀—170年),亦作崔實[1],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涿郡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曾任東漢尚書,著有《四民月令》,成為後世研究古時農業及經濟的重要典籍。
崔寔 | |||||||||
---|---|---|---|---|---|---|---|---|---|
東漢官員 | |||||||||
時代 | 漢 | ||||||||
姓名 | 崔寔、崔台 | ||||||||
字 | 子真、元始 | ||||||||
族裔 | 漢族 | ||||||||
出生 | 不詳 | ||||||||
逝世 | 170年(漢靈帝建寧三年) | ||||||||
| |||||||||
著作 | |||||||||
《四民月令》 |
生平
崔寔出自中古名族博陵崔氏,祖父崔駰為東漢著名文學家,與班固、傅毅同時齊名。父親崔瑗是書法家,對天文曆法有所研究,崔家幾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職。
崔寔青年時代性格內向,愛讀書。成年後,在漢桓帝時曾兩次被朝廷召拜為議郎,曾與邊韶、延篤等在東觀(皇家圖書館)著作,以及和諸儒博士一起雜定「五經」。
他兩次出任為外官,先是為五原太守(今內蒙河套北部和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西部地區),其時五原地方落後,土壤雖宜種植麻,但民間卻不知紡織,崔寔上任後命人授以紡、績、織、紉等技術,在元嘉、延熹年間(公元151—159年),匈奴、烏桓、鮮卑族連年侵擾雲中、朔方,崔寔整敕軍馬,嚴守邊防,令他受到賞識,三、四年後出任遼東太守,赴任時其母病故。隨後升為尚書,但一年後在權鬥中被免職。據說崔寔為官清廉,靈帝建寧三年病死時,《後漢書》說他「家徒四壁立,無以殯斂」,由好友為他備辦的棺木葬具。
崔寔的父親崔瑗豪邁好客,一切都由崔寔母操持。其父去世後,崔寔竭盡家產,舉行厚葬,此後生活更為窘迫,耕織己不能抵開銷,他除了加強屯賤賣貴之外,還利用家中舊有的釀造技術知識,經營釀造酒、醋、醬業,被時人多譏。
崔寔年輕時曾幫助母親料理過一些家務,在經營管理中,逐漸學得不少按照時令來安排耕織操作時間的知識。這些知識亦令他撰寫出影響後世的農業著作《四民月令》。
遺籍
崔寔一生幾與桓帝朝相始終,東漢政治經濟陷入衰亡,地主階級經戰國、秦和西漢,發展到東漢,出現世家地主,世家地主除擁有田園、苑囿,莊園內聚族而居,宗族首腦、長者稱為「家長」,是莊園內統治的核心。他篇寫的《四民月令》,所述的正是東漢晚期一個擁有相當數量田產的世族地主莊園,一年十二個月的家庭事務的計劃安排。
《四民月令》的〈政論〉約於他出任遼東太守後完成,從嚴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所輯的《政論》佚文看,具體的內容有提倡節儉,禁止奢僭,反對貪污壓榨,主張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養廉,以及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
當世人對《政論》的評語是「指切時要,言辯而確」。仲長統說:「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崔寔的另一名著是與農業生產有關的《四民月令》,范曄《後漢書》傳中沒有提到過它的名稱。可能按當時人眼光,它不屬「六藝」範圍,不足以登大雅之堂。從以上崔寔一生的言行來看,他甘守清貧,比較重視農業生產和關心人民的生活,在當時的世家地主和官員中是不多見的。
參見
注释
- 「寔」與「實」是同義字,《廣韻·入聲·職·寔》寔:實也,是也。中華書局版《後漢書》作「崔寔」;《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後漢書卷八十二‧崔駰列傳》作「崔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