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寓言或寓言故事通常是一篇含有道德教育或者警世智能的短篇故事,为文学体裁的一种,通常以简洁有趣的故事呈现,常隐含作者对人生的观察和体验,并无字数限制,是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早在西元前六世纪,希腊、印度和中国就有许多寓言故事出现[1],如伊索寓言、佛教的《百喻经》都是耳熟能详的文学著作,前者更是世界最早的寓言[2]。耶稣亦常以比喻和寓言向普罗大众传道,主要被记载在福音书中流传后世[3]。
词源及定义
中文的「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 重言十七, 卮言日出, 和以天倪。」。
寓言的英文fable来自拉丁文fabula,意思是小故事,其字源进一步说明这些故事源自口述历史。在西方的定义中常认为只有动物故事才算是寓言,若使用此定义,则中国的寓言作品不多。[1]。『寓言』(FABLE)主角一般是动物,如《伊索寓言》(Aesop's Fable)。『寓言故事』(ALLEGORY)则是以人物为主角的寓言。如印度的『百喻经』。另有一种布道故事(parable story)则出现于新约圣经中。耶稣讲的浪子回头的比喻(PRODIGAL SON)就是一个典型的布道故事。
寓言作用
往往「意旨遥深」 ,值得让人细细咀嚼个中道理,这也是寓言吸引人的原因之一。由于寓言是象征式的语言艺术,一可寄寓抽象事理,二可明哲保身,因此寓言在战国时代蓬勃发展,战国时代诸子以著书立说、拜访游说,以干诸侯,虽然可以高谈阔论,但却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游说的对象都是王侯、公卿,如果出语不慎,很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要保全自身,又要排难笑解纷,使君主有所省悟,设寓说理或劝谏便是最好的方式,无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都广泛采用,甚至学者说,「一部战国寓言史,便相当于大半部的战国思想史」。
寓言的历史
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中包括了许多最为大家知道的西方寓言,相传为古希腊的伊索所着。故事的主角多是动物之间的交互,如鹰和夜莺或龟和兔或蚂蚁和蚱蜢,也有人类与季节,巴勒隆的哲学家台美忒利阿斯(Demetrios Phalereus)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伊索寓言》,台美忒利阿斯是亚里斯多德的再传弟子,原书收有故事约二百则,此书早已失传[4]。
伊索寓言的特色是拟人论,用故事的主角多是动物之间的交互,其中的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辐短小,却能阐述大道理,深具哲理。
参考文献
- 郭素妙. (PDF). [2019-09-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3-31) (繁体中文). 已忽略未知参数
|ac喔与气候喔国务院喔会期间cessdate=
(帮助) - 于震. . 培育出版社. 2010年3月4日: 23. ISBN 978-986-643-923-0 (中文(台湾)).
- . Dolf.org.hk.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2).
- . 科学网. 2012-10-26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9).
- . 数字教学资源入口网. 中华民国教育部. [2013-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6).
![]()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献分类:寓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