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薰
生平
宋文薰生于日治台湾新竹州竹东郡竹东街,出身台湾客家人家庭。父亲宋祖平是任职于台湾总督府的建筑师,并于台北执业,因此宋文薰出生后长年居于台北市[1],其弟为九州产业大学荣誉教授宋正宏[2]。1943年前往日本就读明治大学预科,1945年返回台湾后曾经向国分直一学习考古学。1951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并留校担任人类学系助教。在考古人类学系担任助教期间,宋文薰受到李济、石璋如、高去寻等几位中国考古学家之教导,成为第一位台湾的考古学家,并自1957年起正式于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开设课程[3],至1994年自人类学系退休后担任名誉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信研究人员。
1954年与张光直一起提出台湾中西部文化层序系统,并推动碳十四定年法的运用[2]。1963年起与美国耶鲁大学张光直合作,带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共同进行一系列台湾史前考古发掘,地点包含了凤鼻头与大坌坑遗址。
1968年,与地质学家林朝棨共组考古队,在长滨八仙洞发现台湾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续经李济依其发掘地命名为长滨文化。
1971年宋文薰于搜藏家郭德铃的藏品中发现了一片人头骨化石,并依其发现地命名为「左镇人」[4]。
1974年宋文薰年开始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兼任研究员[5]。
1980年南回铁路台东新站进行兴建工程,工程范围包括日治时期鸟居龙藏发现的卑南遗址。随着工程进展,发现许多古文物,台东县政府委托宋文薰进行考古发掘。宋文薰的考古成果,促成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的创建。
参见
参考数据
- 陈世福、游振明、黄馨莹、游振明. (PDF). 2011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5-17).
- 沈佳姗. (PDF). 国立空中大学人文学系(106 年补助大学校院发展客家学术机构计划研究报告书). 2017-11-23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8-23).
- (PDF).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3).
- 邱鸿霖. (PDF). 台湾博物季刊 (国立台湾博物馆). 2016-12-01, 35 (4): 12-25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6).
- 臧振华. (PDF). 人类学视界. 2016-08, 19: 20-23 [2023-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03).
- 康芸宁. . beta.nmp.gov.tw.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
- 中央社. . 联合新闻网. 2016-06-04 [2017-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4).
- .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Japan. [2022-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6) (日语).
外部链接
- 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台湾大百科全书介绍(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