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莹
姚莹(1785年—1853年),字石甫,一字明叔,号展和,晚号幸翁,安徽桐城(今属枞阳县域)人[1],清朝政治人物,官至广西按察使。
姚莹 | ||
---|---|---|
大清广西按察使 | ||
籍贯 |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域) | |
族裔 | 汉族 | |
字号 | 字石甫,一字明叔 号东溟、展如、幸翁、展和 室名十幸斋、中复堂 | |
出生 | 乾隆五十年(1785年) 安徽省安庆府桐城县(今属枞阳县域) | |
逝世 | 咸丰三年(1853年,68岁) 广西 | |
出身 | ||
| ||
经历 | ||
| ||
著作 | ||
|
生平
初入仕途
姚莹为姚鼐姪孙。以文见长,为桐城派学者之一。嘉庆十二年(1807年)中举人,嘉庆十三年(1808年)联捷进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被派往台湾担任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年)因故贬至噶玛兰(今宜兰县)任通判。他将从台南一路前往噶玛兰就任旅途之见闻、记述成〈台北道里记〉一文。道光十二年(1832年)调江苏武进知县。
镇守台湾
道光十八年(1838年)擢升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成为台湾最高军政官员。姚莹上任台湾道之后,治绩颇佳。是少数能洞悉乱源,并提出解决之道、创建事功的清朝驻台官吏。[2]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他奉命严加镇守台湾。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强台风致英船 Nerbudda 号失事(船员欧人29名,菲人5名,印人240名),台湾兵备道姚莹与台湾镇总兵达洪阿,于鸦片战争并未与英军作战,却将此船加上怡和洋行Ann号之船难获救人员虚报战功为战俘并押往台湾府。道光二十一年(1842年)8月,除含船长的9名英国军官、2名汉人及病死狱中者之外,两船其余197人全部被斩杀[3],是为「呐尔不哒」号事件。
著作
着有〈台北道里记〉、《东槎纪略》[注 2]、《康𬨎纪行》、《中复堂全集》、〈上督抚言防海急务状〉、〈节录台湾十七口设防状〉、〈驳淡水守口兵费不可停给议〉。
〈台北道里记〉、〈上督抚言防海急务状〉、〈节录台湾十七口设防状〉、〈驳淡水守口兵费不可停给议〉四篇文章,有被收入陈培桂《淡水厅志卷十五上‧附录一 文征(上)》。
注释
- 𬨎,国音ㄧㄡˊ、yóu,轻便的车子。例如「𬨎轩」即是「古代天子之使臣所乘的轻便车子。」
- 槎,国音ㄔㄚˊ、chá,木筏。
参考数据
- . [2010-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谢贵文:清代台湾循吏姚莹的治安事功
- 蔡石山着《Maritime Taiwan》及Joseph Beal Steere着《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s》
- . [2012-0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3).
- 连横编,《台湾通史》
- 刘宁颜编,《重修台湾省通志》,台北市,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4年。
- 顾力仁,《台湾历史人物小传》,台北市,国家图书馆,2003年。
官衔 | ||
---|---|---|
前任: 胡振远 |
台湾府台湾县知县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上任 |
继任: 徐锷 |
前任: 沈汝瀚 |
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 道光十七年(1837年)上任 |
继任: 熊一本 |
前任: 吴鼎昌 |
清朝广西按察使 咸丰元年五月十九 - 咸丰二年 1851年6月18日 - 1852年 |
继任: 许祥光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