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门之变
夺门之变,又称夺门复辟、南宫复辟、南宫之变,是明景帝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发生的一场政变,太上皇朱祁镇成功复辟,夺回皇位。
夺门之变 | |||||||
---|---|---|---|---|---|---|---|
| |||||||
参战方 | |||||||
太上皇拥护者 都察院 |
大明朝廷 陈循内阁[1]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武清侯石亨 太监曹吉祥 都督张𫐄 太常卿许彬 王骥 都察院: 左都御史杨善 左副都御史徐有贞 |
明代宗朱祁钰(被俘) 兵部尚书于谦 ![]() 陈循内阁: 内阁首辅陈循 ![]() 东阁大学士王文 ![]() |
前因

英宗回归
正统十四年 (1449年) 发生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其弟郕王朱祁钰被众大臣推举为皇帝,是为明景帝(南明尊称为代宗),改元景泰。孙太后亦要求景帝即位后立英宗两岁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表示大明帝位仍由英宗一脉继承。
景泰元年(1450年),兵部侍郎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经过使臣杨善个人的斡旋,瓦剌首领也先见新君已立,英宗已经无利用价值,反而不想因英宗为虏之事成为与大明修好的障碍,于是同意放回英宗。但景帝对大臣说:「我并不是贪恋帝位,但当初拥立我的是你们啊!」并不愿英宗返国,经大臣陈述其利弊后,景帝将英宗迎接回京,置于南宫,尊为太上皇。并以锦衣卫对英宗加以软禁,严密控管,宫门不但上锁,并且灌铅,食物仅能由小洞递入。
经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六日夜,石亨、徐有贞等大臣带一千余士兵偷袭紫禁城,撞开南宫宫门,接出英宗直奔东华门。守门的武士不开门,英宗上前说道:“朕乃太上皇帝也。”武士只好打开城门。
黎明时分,众大臣到了「奉天殿」,只见英宗坐于龙椅之上,徐有贞高喊:“太上皇帝复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英宗复辟后,朱祁钰被迁至西宫,不久去世。
影响
谈迁评论:“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夺门之谋,懵然不少闻,何贵本兵哉!或闻之仓卒,不及发耳!”
明英宗复辟后,于谦以谋逆罪名被处死,而曾助英宗回复帝位的功臣,如石亨、徐元玉、许彬、杨善、张𫐄与曹吉祥等人各自加官晋爵。其中,曹吉祥等在朝中横行霸道,后期更发生了曹吉祥企图弑位的曹石之变。
值得一提的是,景泰八年春正月,明英宗重登大宝后,废景泰年号,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2],但仓促之中忘记罢黜朱祁钰,直到同年二月乙未[3]才将朱祁钰废为郕王。因此,在这几十天之内,名义上英宗和景帝两位合法的皇帝同时并存,成为中国帝制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观。
曹石之变前,英宗在李贤提醒下,意识到朱祁钰时日无多,没有在世的儿子,也没有立储,一旦朱祁钰去世,自己复位顺理成章,夺门功臣其实是投机以求自己获益,一旦事败,英宗自己反而要受到牵连;于是开始罢黜夺门功臣的爵位。杨善、张𫐄已去世,爵位已分别由儿子杨宗、张瑾继承。明宪宗初年,罢黜杨宗、张瑾的爵位,改为授予官职,因夺门之功所授爵位至此全部收回。
参见
参考资料
- 《明史·陈循传》「英宗复位,于谦、王文死,杖循百,戍铁岭卫。」
-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
- 《明史·本纪第十二英宗后纪》「二月乙未朔,废景泰帝为郕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