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港埔
行政区划沿革
日治初期行政区划多次更动,连同今日的高雄地区,大港埔原来属于台南县,1897年后属凤山县,1898年再恢复为台南县。
1901年,划为凤山厅大竹里大港埔庄[3]。1909年到1920年间,为台南厅打狗支厅大竹里大港埔庄。1920年后才以「大港埔」为名设为一大字[4]。
历史

1946年地图中所标示的大港埔。
大港埔早期是一望无际的荒野,北邻现今的幸福川,盛产𩻸仔鱼(即鲤鱼),当时可津渡的河川称(港),荒地称(埔);所以人们将河川周围称「𩻸港」,南岸的平原则称「𩻸港埔」,日后演变成「大港埔」。
整个大港埔的开发,是以竹围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展,并兴起下竹围、营后与过港仔共四个聚落[5]。
1856年,由蔡、孙、王等士绅议定联合众信徒捐款筹建庙宇,经两年筹划,于1858年在大港埔竹围创建,初名为「鼓寿亭」。
1933年底,大港埔有人口631人[6],到了1938年时已增加到3996人[7]。
1936年,高雄都市计划道路的开辟,模仿欧洲的都市规划宽敞的道路和大圆环;加上1941年高雄车站从哈玛星迁移至大港,助长了大港埔的飞速繁荣,逐渐成为高雄市中心。
1946年,由当时泰明里长蔡阵建议更改区名,经区长蔡崇礼呈报获准,取「新兴繁荣」之意,且战后大港埔逐渐繁荣,充满「新兴」蓬勃的气象,所以取名为「新兴区」。
参考文献
- 这里念tāi非tōa。
- 这里念tāi非tuā。
- 台湾日日新报社. . 1910.
- 台湾日日新报社. . 1921.
- 新兴区公所-历史沿革https://hsingsin.kcg.gov.tw/cp.aspx?n=C1C8A35391A6E4B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台湾总督官房调查课. 1934.
- . 台湾总督官房企画部. 193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