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带

大洋带通常被定义为位于大陆棚之外的海域,但应用上常作为海洋起点。该处深度深于200公尺。

大洋带是上图中蓝色深海,位于相对浅层的大陆棚(浅绿色)之外)

大洋带是大陆棚边缘外的公海区域,约占公海的65%。该海域具有各式各样的海底地形,包括比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深的裂缝以及深海的火山和海沟。尽管许多生命难以生存于这种环境生存,但许多物种已经适应并在此海域中繁殖。

此海域分为四大区:透光带中层带半深海带深海带

子区域

中层带位于透光带之下,只有少量的光线穿透。由于光线稀少,这个区域为透光度的「模糊地带」。中层带的温度范围为摄氏4至5度。这里的压力约一千万 ,并随深度加深而增加。[1]

54%的海洋位于不透光的半深海(无光)带中。这里也称为「午夜地带」。由于完全缺乏阳光,因此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唯一的光源是生物体的自行发光。此域水压极高,温度约为0至6 °C。

海洋生物

海洋学家根据光的传播距离将海洋划分为多个区域。所有的亮度区域都属于上述各区。透光带是最靠近海平面的区域,是光照最充足的区域。它深约到100公尺,既有浮游植物又有浮游动物,可以支撑大型生物的生存,如海洋哺乳动物和某些鱼类。深于100公尺处,没有足够的光线穿以维持大量生物,并且没有植物[1]

但是,有些生物会在海底热泉喷口或于海底的间歇泉周围成长,排出富含矿物质的过热水。[2]这些生物以细菌为食,这些细菌利用过热水和热液喷口中的化学物质代替光合作用来产生能量。这些细菌的存在使乌贼,柴刀鱼,章鱼蠕虫蜘蛛蟹等生物得以生存。 [3]

由于透光层带以下区域的皆非常黑暗,许多在深海中生存的生物没有眼睛,或者自行发光。光线通常为蓝绿色,因为许多海洋生物都对蓝光敏感。两种化学物质,萤光素和萤光素酶相互反应,产生柔和的光线。生物发光的产生过程与荧光棒破裂时的发生过程非常相似。从诱饵到航行,深海生物都使用生物发光。 [3]

在大洋区域有鱼类,鲸鱼鲨鱼等动物。

参考文献

  1. "NatureWor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ew Hampshire Public Television - Engage. Connect. Celebrate. Web. 27 Oct. 2009
  2.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Marine Graduate School. "Hydrothermal Ven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Voyage to the Deep. The University of Delaware, 2000. Web. 27 Oct. 2009.
  3. Knight, J.D. (1997) Sea and Sk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25 Oct. 20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