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宰府
历史
前身为大和王权于536年在博多港设置的「那津官家」,之后改称筑紫大宰。663年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之战大败后,为了预防中国趁势进攻日本,在对马岛、壹岐岛及九州的筑紫地区设立防卫据点,并在今日太宰府市设置大宰府[1],作为九州及周边区域的军事指挥中心,筑紫大宰的职责转移至大宰府,厅舍则保留接待使臣、外国商人和国防基地的功能,仍置于博多港,即日后的鸿胪馆。
在8世纪之后,大宰府的功能从原本的军事目的,变成日本的外交窗口与管辖全九州的地方行政机关[2],但也因为远离朝廷,成为中央流放官员的地方。
大宰府一直到12世纪都是九州地区的政治中心,当时中国、朝鲜和日本接触时,都是以大宰府作为涉外窗口[3],同时也是接待渡来人的地方。12世纪镰仓幕府成立后,由于日本朝廷的势力衰退,政局由武家所掌控,大宰府失去功能,约在12世纪中时停止运作。[4]
在文献中最初名为「大宰府」,但在8世纪奈良时代之后的文献开始出现「太宰府」的名称,此后「太宰府」使用比例逐渐增加,到了近代的地名中就完全只采「太宰府」的用法。[5]现今「大宰府」的用法仅使用于表示这历史的机关。
大宰府政厅
大宰府政厅遗址位于四王寺山南侧,通称为「都府楼迹」;共可分为三个时期的建筑,包括:
- 第1期:属于7世纪后半至8世纪初;为大宰府政厅初建时期建筑。
- 第2期:属于8世纪初至10世纪中叶;为朝堂院形式建筑。(规模:东西111.6公尺、南北188.4公尺)
- 第3期:属于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为扩充的朝堂院形式建筑。
参考数据
- . 太宰府市政府. 2016-09-02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日语).
- . 太宰府市政府. 2016-09-01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2) (日语).
- . 太宰府市日本遗产活性化协议会.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日语).
- . 太宰府市政府. 2016-09-02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日语).
- . 太宰府市政府. 2016-09-01 [2017-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日语).
- . 太宰府市日本遗产活性化协议会. [2017-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日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