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神农宫
士林神农宫,旧称芝兰庙,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旧佳里的庙宇,原先是土地祠后改为神农庙,今建筑为台北市定古迹。
士林神农宫 | |
---|---|
![]() | |
基本 | |
位置 | ![]() |
创建时间 | ![]() |
地图 | |
士林神农宫 | |
---|---|
位置 | ![]() |
类型 | 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寺庙 |
评定时间 | 2016年1月30日 |
详细登录数据 |
地方发展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间,漳州人集资在士林下树林埔,兴建下树林埔福德祠[1]。乾隆六年(1741年)因基隆河大水患,漳州移民遂迁移到现在的士林旧街[2]。庙董李应连、赖玉仓、曹朝昭、吴廷诰、黄必兴、黄福文、林禹言、郭光镇和张国瑞等地方士便发起募捐集资迁地重建福德祠,并改名为「芝兰庙」[1]。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梁栋倾斜,吴门李氏发心令其子吴勤邀同庙首事和居民协议,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募款修建庙堂。嘉庆十七年(1812年)再行修建时,主神已改祀神农大帝,改名「神农宫」。[1]
咸丰九年(1859年),漳泉械斗,大龙峒、社子岛一带的泉州人来此将士林旧街焚烧殆尽,事后由潘永清等人倡议重建,以此庙为地方文化中心,庙前方设大庙埕以供农牧交易场所,庙四周规画方型路道,为今日的大东、大西、大南及大北街[2]。该庙也与士林慈𫍯宫、芝山岩惠济宫并称士林三大庙[3][4][5]。
列为古迹

1966年后,神农宫数度增建整修,庙中石梁保存仍完善,且出自陈专友、张火广等名匠之手,且正殿维持日治时期墙面设计[5]。庙方还保存当初的福德正神像、开基神农,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古碑,咸丰年间香炉,以及木制长生禄位等古物[7]。1981年间曾名列三级古迹,但复查时,因殿前木刻已全部油漆刷新、龙柱也改用大理石等,被取消古迹资格[8]。1985年11月26日,公告解除古迹列管[9]。1988年11月3日,市府民政局来此进行古迹评鉴[10]。2005年1月24日,公告登录为历史建筑[4]。2015年10月27日,台北市文资会第74次会议委员决议,再度列为古迹[4][5]。
其他重点祭祀活动
- 农历正月17至18日前往北港朝天宫进香。
- 农历2月2日福德正神圣诞千秋举行诵经、演戏、乞龟仪式。
- 农历3月择日前往松柏岭受天宫和圳堵朝清宫等庙进香。
- 农历4月23日,恭迎关渡宫天上圣母列位正神遶境,祈求合境平安。
- 农历4月26日神农大帝圣诞千秋举行诵经演戏
- 农历6月择日前往礁溪协天庙进香。
- 农历6月12日旧街有应公妈庙祭典下午于有应公妈庙前普施。
2020年农历12月19日适逢神农宫建庙280周年,「首度」镇殿神农大帝出巡每40周年才举办一次大型的绕境活动。许多当地居民与信徒都一起来参与、祈福平安。
参考数据
- 沈长禄. . 《联合报》. 1996-10-31 (中文(台湾)).
- 王有龄. . 《联合报》. 1993-01-09 (中文(台湾)).
- 陈盈珊. . 《中国时报》. 2004-11-20 (中文(台湾)).
- 梁珮绮. . 《自由时报》. 2015-10-28 [2020-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1) (中文(台湾)).
- 邱奕宁. . 《联合报》. 2015-10-28 (中文(台湾)).
- 秦富珍. . 《联合晚报》. 1993-07-13 (中文(台湾)).
- 刘添财、林采韵. . 《中国时报》. 2005-01-12 (中文(台湾)).
- 陈志豪. . 《联合报》. 2003-09-01 (中文(台湾)).
- . 《民生报》. 1985-11-27 (中文(台湾)).
- . 《联合报》. 1988-11-04 (中文(台湾)).
- 邱雯敏. . 《中国时报》. 2015-05-16 [2020-04-16] (中文(台湾)).
- . 《中国时报》. 2002-02-2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