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相催化
在化學中,均相催化 (英語:), 是溶液中可溶性催化劑的催化作用。 均相催化是指催化劑與反應物處於同一相的反應,主要是在溶液中。 相比之下,多相催化描述了催化劑和底物處於不同相的過程,通常分別為固-氣相[1]。 該術語幾乎專門用於描述溶液,並暗示有機金屬化合物的催化作用。 均相催化是一項不斷發展的成熟技術。 一個說明性的主要應用是乙酸的生產。 酶是均相催化劑的例子[2]。
例子
[[File:ConstrainedGeomCmpx.png|thumb|受約束的幾何復形。 這種預催化劑用於生產聚烯烴,如聚乙烯和聚丙烯 [[3]。]]
酸催化
質子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均相催化劑[4],因為水是最常見的溶劑。 水通過水的自電離過程形成質子。 在一個說明性的例子中,酸加速(催化)酯的水解:
- CH3CO2CH3 + H2O ⇌ CH3CO2H + CH3OH
在中性 pH 值下,大多數酯的水溶液不會以實際速率水解。
過渡金屬催化

均相催化劑威爾金森催化劑催化烯烴氫化的機制。
氫化及相關反應
一類突出的還原轉化是氫化。 在此過程中,H2添加到不飽和底物中。 一種相關的方法,轉移氫化,涉及將氫從一種底物(氫供體)轉移到另一種底物(氫受體)。 相關反應需要“HX 加成”,其中 X = 甲矽烷基(氫化矽烷化)和 CN(氫氰化)。 大多數大規模工業加氫——人造黃油、氨、苯制環己烷——都是使用非均相催化劑進行的。 然而,精細化學合成通常依賴於均相催化劑。
羰基化
氢甲酰化反应是Carbonylation的一種主要形式,涉及在雙鍵上加成 H 和"C(O)H"。 這個過程幾乎完全是用可溶性含銠和鈷的絡合物進行的[5]。
相關的羰基化是將醇轉化為羧酸。 MeOH 和 CO 在均相催化劑存在下反應生成乙酸,如蒙山都法和Cativa催化法中所實踐的那樣。 相關反應包括加氫羧化(hydrocarboxylation)和加氫酯化(hydroesterifications)。
參考資料
- 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聯合會,化學術語概略,第二版。(金皮書)(1997)。在線校正版: (2006–) "catalyst"。doi:10.1351/goldbook.C00876
- van Leeuwen, P. W. N. M.; Chadwick, J. C. . Wiley-VCH, Weinheim. 2011 [2023-05-21]. ISBN 9783527635993. OCLC 739118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1)..
- Klosin, Jerzy; Fontaine, Philip P.; Figueroa, Ruth. .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5, 48 (7): 2004–2016. PMID 26151395. doi:10.1021/acs.accounts.5b00065
.
- Bell, R. P. . New York, NY: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11 November 2013. ISBN 978-1-4757-1592-7. OCLC 1066192105 (英语).
- Cornils, Boy; Börner, Armin; Franke, Robert; Zhang, Baoxin; Wiebus, Ernst; Schmid, Klaus. . . 2017: 23–90. ISBN 9783527328970. doi:10.1002/9783527651733.ch2.
- Elschenbroich, C. ”Organometallics” (2006) Wiley-VCH: Weinheim. ISBN 978-3-527-29390-2
- Beckerle, Klaus; Okuda, Jun; Kaminsky, Walter; Luinstra, Gerrit A.; Baier, Moritz C.; Mecking, Stefan; Ricci, Giovanni; Leone, Giuseppe; Mleczko, Leslaw; Wolf, Aurel; Grosse Böwing, Alexandra. . . 2017: 191–306. ISBN 9783527328970. doi:10.1002/9783527651733.ch4.
- Ohara, Takashi; Sato, Takahisa; Shimizu, Noboru; Prescher, Günter; Schwind, Helmut; Weiberg, Otto; Marten, Klaus; Greim, Helmut, , , Weinheim: Wiley-VCH, 2005, doi:10.1002/14356007.a01_161.pub2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