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号

地号地籍用语,指土地的编号。地号主要用于不动产登记,由地政单位制订、管理。

与地籍的地号相对,户籍系利用门牌号码作为编号。地号与门牌号之间通常没有规律,需要制作对照表。

概论

土地的编号,法源为《土地法》第40条:「地籍整理以直辖市或县(市)为单位,直辖市或县(市)分区,区内分段,段内分宗,按宗编号。」

因此,完整的地号,形式为「○○市△△区□□段××地号」。有些地区有「小段」的设置,例如台南孔子庙,其地号为「台南市中西区幸段二小段48地号」[1]

出现与确立

清治时期

清丈的鱼鳞图册

台湾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一种称为「堡、里」的地方自治行政区域。通常数个聚落(称为街、庄、社) 形成一堡。堡里与街庄社配合使用,可用来作为指示位置。然而,这套系统并没有明确的空间界线,因此会产生「介于两庄之间的土地,究竟是属于A庄还是B庄」的疑问。

刘铭传接任台湾巡抚后,实施「土地清丈」,并于1886年(光绪12年)在台北、台南成立「清赋总局」统筹规划,是台湾整理地籍之开端[2]。随着清丈进行,各堡里、街庄之间划定较为明确的界线[3]。清丈绘制的《鱼鳞图册》,使用当时的区划制度,以「堡里-街庄」两层区划,加上地号描述土地位置。例如右图为大加蚋堡牛埔的图册,每块土地均有编号[4]。而某些街庄,可能会再分成数个「土名」。

日治时期

进入日治时期后,清丈图册因战乱,多有丧失。为了掌握殖民地,1898年(明治31年)7月17日台湾总督府发布《台湾土地调查规则》[5],由1900年4月开始,费时五年,于1904年2月完成土地调查事业[6]

1904年土地调查事业确定了地号(当时称)与其界线。日人继承清代「堡里-街庄」的区划制度。日治时期50年,地号维持相当稳定,甚至现今台湾多数地区的地号,多能直接追溯至当年的调查。由于采用了比日本本土的更先进的测量技术,因此至今仍在使用这些100年前制作的地籍数据[7]。值得一提的是,台湾日治时期与当时的日本本土一样,直接将地籍地号作为户籍住址使用,并没有现代的门牌号码系统。

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废除堡里,并将街庄更名大字、土名更名小字,若干地名也有变更。另外,由1916年开始,台南台中阿缑屏东)、台北基隆嘉义新竹等市街,先后实施町名改正。也就是配合都市计划,以新辟的道路为中心,重划为数个「町」(层级等于大字)、下设丁目(层级等于小字),并重编地番。易言之,都市是日治时期地番改变最剧烈的地域。

现代地号

战后初期

战后,国民政府引入门牌号码,户籍及日常生活改使用道路与门牌,地号则退居纯粹地籍用途。1952年,台湾省政府颁布《各县市日式地名更改要点》,其中第二点第三项,规定:

「大字」改为「段」,「字」改为「小段」。原表示大字范围之「町」字及表示小字范围之「丁目」二字,一律改换为「段」及「小段」。

此后各县市陆续配合改正。举例而言:台南孔子庙原位于「幸町二丁目48番地」[8],1953年3月市府公布改换后,更为「幸段二小段48地号」[1][9]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台湾省各县市日式地名更改要点

另外,也有一部分名称,由于属《要点》第一条中「有伸扬日本国威者、有纪念日人者、显为日式名称者」,而被更名。例如台北市在1953年1月公布地名更改,其中大和町,被更名「抚台段」[10]

地籍图重测

台湾日治时期测绘之地籍原图,原搜藏于总督府,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遭炸毁。战后,以日治时期地籍原图描绘裱装而成之副图办理地籍管理。

由于地籍图使用超过百年,纸张多有伸缩、破损。且因土地分割、地形变迁、边界变动等影响,以及现代要求更精确之比例尺,政府遂开始进行重测。

重测后的地籍,可能会伴随着重编地号、增删地段,因此需要查表才能暸解新旧地号的变动。目前各县市政府均在在线提供「新旧地建号对照」系统,供查找地号改变。

相关

参考

  1. 民政-孔庙管理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内政统计年报
  2. 台湾地籍图重测调查指界法制之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何维信、吴鸿铭,《台湾土地研究》第十卷第一期第71页至第96页,2007年5月
  3. 导读:《台湾堡图》日本治台的基本图导读,远流出版社,1996年,施添福
  4. 参考重现刘铭传清丈时所调制之鱼鳞图册地号位置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2011年9月2日,历史地图绘制室-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历史GIS博客
  5. 明治三十一年律令第十四号
  6. 《台湾地籍整理沿革》,台湾省地政局地籍测量人员训练班,张金土,1953年
  7. 《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小林茂,2011年,中央公论新社
  8. 台南市改正町名地番便览,1919年,台南大学日治时代日文珍本数字典藏计划
  9. 台湾省政府公报四十二年夏字第二期29-31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湾省政府互联网公报
  10. 台湾省政府公报四十二年春字第二十八期359-361页,台湾省政府互联网公报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