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来米
概论
由考古发掘,台湾原住民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开始种植旱稻。根据台湾荷治时期文献,在荷兰人到达台湾时,就记录了平埔族会种植稻米,可能是经由南岛民族贸易路线,由东南亚引进。一般认为台湾现有籼米是在17世纪时,由福建移民自中国大陆引进种植,于明郑时期,经由军队屯垦传播至全台湾[1]。
台湾在清朝原有籼米与秫米(台湾话:,即糯米)两大品种,籼米经常只称为「米」(台湾话:)。在日治时期,日本人在台湾育种出了适合台湾耕种的粳米品种蓬莱米;日语中「在来」(日语:)意为「向来、一直以来、既有」,因此将台湾既有的籼米命名为在来米,与蓬莱米作区分[2]。在中华民国政府来台湾后,在来米仍然为民间消费量最大的米食,直到1980年代才被蓬莱米取代。蓬莱米黏性高且Q软适中,被用于做白饭、粥与寿司。在来米因直链淀粉较高,黏性低且粒粒分明,主要被用于制成碗粿、发糕、萝卜糕、粄条等料理[3]。
台湾育种出台中籼10号及台中籼199号等籼稻品种,口感接近粳米。
注释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