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人女孩

嚇人女孩[1](英语:)是由TikGames開發、史克威爾艾尼克斯發行的冒險平台遊戲。原作為·尤列維丘斯的同名连环漫画,並有衍生Flash遊戲圖像小說PlayStation Portable遊戲[2][3]。玩家在該作將扮演一位被派往遙遠城市執行救援任務的女孩,她能在遊戲的7個區域內跳躍、抓取和懸停。她既可以單獨行動,也可以在合作模式與其他玩家一同行動。戰鬥系統由輕型和重型攻擊組成,而敵方生物在受到一定傷害後便可將其抓取,並作為遠距離武器使用。

嚇人女孩
    类型冒險平台
    平台
    开发商TikGames
    发行商史克威爾艾尼克斯
    模式單人、有合作模式
    发行日Xbox 360
    • 全球:2012年1月18日
    PlayStation 3
    • 全球:2012年1月24日
    Windows
    • 全球:2012年4月9日

    該作由原作者參與開發,且在視覺效果和敘事方面皆忠於原作,但其情節與原作相異。該作試玩版在2012年消費電子展首次亮相,正式版先後於Xbox 360平台的Xbox Live ArcadePlayStation 3平台的PlayStation NetworkMicrosoft Windows平台發行。評論家大多讚譽該作的美術風格,但批評其操控方式和戰鬥系統,而部分評論家稱讚了該作的頭目戰。

    情節

    玩家在遊戲中扮演女主角「嚇人女孩」(Scarygirl),她戴眼罩、有縫嘴、一隻手臂似觸手,末端裝有鉤子[4]。她原為孤兒,後由聰慧、長有小鬍子的章魚「水泡」(Blister)撫養,它為她建造樹屋供居住。女孩被惡夢中反覆出現的神祕男人所困擾,而向居住於她家樹底的兔子大師(Bunnyguru)求助,後者向女孩展示了遙遠城市的景象。隨後女孩被水泡派往森林調查生命之樹(Tree of Life)落葉的原因,而她發現其中一位森林守護者(Keeper)被綁架至兔子大師曾向她展示的遙遠城市。她的任務是確保森林守護者安全歸來[4][5][6]

    玩法

    玩家操控女主角(左)對抗頭目(右)。

    《嚇人女孩》是一款橫向捲軸冒險平台遊戲[4][7]。玩家將扮演嚇人女孩在7個區域共21個關卡探索和戰鬥。該作使用了偽三維的視覺風格,並運用創造視覺深度[8]。嚇人女孩在戰鬥外透過奔跑、跳躍、滑行或使用觸手抓取物體來探索遊戲世界。嚇人女孩最終會獲得羽毛附件(Feather attachment)用以取代觸手,使她能懸停並前往先前無法造訪的位置。關卡內含須使用抓取飛越的致命陷阱,且多數關卡會有多條可通關的路徑,玩家在通關前可以自由探索各路徑[3][9][10][6][8]。玩家在關卡內會取得各類物品,水晶(Crystal)用於購買戰鬥和探索方面的升級,愛心碎片(Heart fragment)可提升嚇人女孩的生命值上限。玩家須重複遊玩同一關卡,選擇不同路徑,以取得所有水晶和愛心碎片[3][4][8]

    嚇人女孩的攻擊有輕、重兩種,可混合使用形成連擊,重擊可將敵方生物擊飛。敵方生物在受到一定傷害後便可將其抓取,並作為遠距離武器使用。玩家可使用水晶購買其他動作,如可治療嚇人女孩的抓取攻擊,或將她的觸手變為可使出粉碎攻擊的棍子。玩家也可以購買武器,如錨或扇子,替換嚇人女孩觸手末端的鉤子[3][6][7][8]。嚇人女孩的攻擊會累積計量條,充滿時會進入「狂暴模式」(Rage mode),此時嚇人女孩可吞食敵方生物,同時回復生命值[6]。《嚇人女孩》沒有模式,但支援雙人合作模式。第二位玩家會扮演兔子大師,能隨時加入或離開遊戲。兔子大師較嚇人女孩快,且有一套啟發自武術的動作,但缺乏嚇人女孩的抓取能力[9][10][5]

    開發與發行

    開發商TikGames在為《嚇人女孩系列》開發遊戲機遊戲時,最大的挑戰是打造一款適合該系列的作品,它需在視覺效果和敘事方面皆忠於原作和Flash遊戲,但要有新鮮和令人興奮的要素[2]。尤列維丘斯認為與TikGames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合作有助於吸引更多愛好者,使更多人了解女主角的背景故事,展示其世界觀和各式角色的性格[2]。尤列維丘斯在開發過程中擔任的職務有核准各種視覺效果、為遊戲中可能出現的角色和要素繪製草圖等,隨著時間推移,他開始與TikGames的開發人員一起微調遊戲內的環境和設計[2]。據尤列維丘斯所言,《嚇人女孩》的情節與原作和Flash遊戲不同[11]。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在2012年1月6日宣布該作的消息[12],並於2012年消費電子展提供了試玩版[13][14]。該作在2012年1月18日Xbox 360平台的Xbox Live Arcade發行,1月24日於PlayStation 3平台的PlayStation Network發行[15],4月9日於Microsoft Windows發行[16]

    反應

    评价
    评论得分
    媒体得分
    X360PS3
    Edge3/10[7]不适用
    Eurogamer6/10[8]不适用
    GamesRadar+3.5/5颗星[5]不适用
    GameSpot6/10[3]不适用
    GameZone不适用6.5/10[17]
    IGN7.5/10[9]7.5/10[10]
    官方Xbox杂志6.5/10[4]不适用
    PlayStation杂志不适用6/10[18]
    汇总得分
    Metacritic63/100[19]66/100[20]

    根據評論匯總網站Metacritic,該作在PlayStation 3和Xbox 360平台獲得的評價為「褒貶不一或中庸」[20][19]。評論家稱讚了該作的視覺效果,GamesRadar+的納撒·默尼耶(Nathan Meunier)稱該作的Xbox 360版本「真正脫穎而出」,成為近年來「視覺效果更好且設計更有創意的可下載產品」[5]IGN的彼得·埃克曼斯(Peter Eykemans)提到「美術(風格)強調了旅途」和「整體美學很棒」[9][10]。《Edge》批評了該作,認為其Xbox 360版本只在展現尤列維丘斯的美術風格方面有所成效[7]Eurogamer的西蒙·帕金(Simon Parkin)在Xbox 360版本評測中表示該作的美術和動畫是「遊戲最突出的方面」[8]。多位評論家將該作Xbox 360版本的視覺效果與的風格相比較[3][6][7]

    該作的玩法受到評論家嚴厲檢視。多位評論家對該作的操控方式提出異議,認為在平台跳躍和戰鬥時的操控都不精確,並表示在與成群的敵對生物戰鬥時會有挫折感[3][9][10][5]GameSpot的·文特爾(Jason Venter)指出了該作在飛船上的戰鬥場景放大了Xbox 360版本在戰鬥上的缺陷,稱該場景「廉價」。但文特爾對該作的頭目戰大加讚賞,將其描述為「一個很好的節奏變化,因為更仰賴模式記憶和使用直覺來取得勝利,而非狂躁的戰鬥」[3]。《Edge》附和了上述讚賞[7],而兩個評論皆感嘆這樣的片段並不常見[3][7]

    評論家對該作合作模式的評價褒貶不一。雖然評論家讚揚了兔子大師啟發自武術的動作,但批評了兔子大師不能使用抓取,因而限制了第二位玩家在一些情況下的效用[9][10][4][7]。《Edge》抱怨即使有兩位玩家正在遊玩,且兔子大師離開螢幕範圍後,遊戲鏡頭也只會聚焦於女主角[7]。該作在探索和收集方面的評價同樣褒貶不一。帕金認為「在關卡中加入分支路徑會(使玩家)有深度增加的錯覺,但對於想要達成100%收集的玩家而言,在一個關卡來回行走是一件不怎麼吸引人的乏事」[8]。埃克曼斯發現該作的分支路徑對於想要獲得「完美」評級的玩家帶來困難,但他仍然會向喜歡尋找收集品的人推薦該作[9][10]

    改編電影

    尤列維丘斯在2012年5月4日表示有製作動畫電影的計畫[2]。該電影改編自《嚇人女孩》原作,由Passion Pictures旗下工作室Highly Spirited和Nitrogen聯合製作[1][21],Pink Parrot Media發行,將於2023年10月上映[22]。該電影由里卡德·庫索(Ricard Cussó)執導[21],主要配音員包括·阮羅伯·柯林斯[22]

    參考資料

    1. Wei. . 巴哈姆特電玩資訊站. 2017-02-24 [2022-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19) (中文(臺灣)).
    2. Carmichael, Stephanie. . GameZone. 2012-05-04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5) (英语).
    3. Venter, Jason. . GameSpot. Fandom. 2012-01-23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4. Cohen, Corey. . 官方Xbox雜誌. Future US. 2012-02-08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5) (英语).
    5. Meunier, Nathan. . GamesRadar+. Future plc. 2012-01-30 [201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6) (英语).
    6. Cohen, Nathaniel. . Gaming Nexus. 2012-02-01 [201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7. Edge staff. . Edge. Future plc. 2012-01-24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4-03) (英语).
    8. Parkin, Simon. . Eurogamer. Gamer Network. 2012-01-24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9. Eykemans, Peter. . IGN. Ziff Davis. 2012-01-20 [201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10. Eykemans, Peter. . IGN. Ziff Davis. 2012-01-25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11. Razak, Matthew. . Destructoid. 2010-11-30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英语).
    12. Nunneley-Jackson, Stephany. . VG247. 2012-01-06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英语).
    13. Deesing, Jonathan. . GamesRadar+. 2012-01-12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5) (英语).
    14. Davis, Justin. . IGN. 2012-01-12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3) (英语).
    15. North, Dale. . Destructoid. 2012-01-06 [2022-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4) (英语).
    16. . Steam. [2023-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8) (英语).
    17. Carmichael, Stephanie. . GameZone. 2012-01-26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8) (英语).
    18. . PlayStation杂志. No. 57 (Future plc). 2012-04: 87 (英语).
    19. . Metacritic. Fandom.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20. . Metacritic. Fandom. [2022-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0) (英语).
    21. Macnab, Geoffrey. . ScreenDaily. 2017-02-12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7) (英语).
    22. Milligan, Mercedes. . Animation Magazine. 2022-11-01 [2022-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1) (英语).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