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牌
(台湾)、(粤港澳)或
解释
打麻将每一把最终目的,就是和牌。基本上打麻将,只要凑成最终指定的牌型(对十三张麻雀来说,通常是「四面子与一对」;对十六张麻雀来说,通常是「五面子与一对」),就可以和牌,但亦有例外情况,例如:八仙过海、七抢一、七对子、十三么(国士无双)、十三不搭或十三不靠等牌型,都不是以「四面子与一对」或「五面子与一对」和牌。和牌的玩家会在该局中获得胜利。
和牌之后要开牌让别人知你和牌了,但如果开出的牌不是一副和牌,就叫「诈和」,诈和者直接输。
如打13张牌的话,和牌14张。而16张牌的话和牌17张。以13张牌为例,和牌的组合基本是四组面子(包括顺子、刻子或杠子)再加一对[注 1]。而16张牌基本一样,是五组面子再加一对。不过如无法达到以上要求而玩家报称和牌,称为「诈糊」。
基本胡牌方式
自摸
轮到自家摸牌时,摸回来的牌子刚好能胡牌,就叫「自摸」。
出铳
出铳[注 2],又称「出冲」,台湾和大陆也叫「放铳」、「放冲」、「放枪」或者「放炮」,日本就叫「荣和(和读作)」,即别人打出弃牌,而你拿去那张牌子就可以胡牌,那么打出弃牌的人就是出铳。
杠上开花
又称「杠上花」,日本叫「岭上开花」,加杠后一般要补一张牌,而补回来的牌子刚好能胡牌,就叫「杠上开花」。
抢杠
当别人加杠时,加杠的牌刚好可以让自家胡牌,就可以把这张牌子抢回来,给自己胡牌。
截胡、炮炮响
如果有人出铳,刚好其他两家或三家都能胡牌,这个情况,若只有出铳者的下家才有胡牌优先权,就叫「截胡」,亦称「拦胡」。
相对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所有能胡牌的玩家都同时胡牌,这是「炮炮响」。炮炮响有分「一炮双响」(两家同时胡牌)或「一炮三响」(三家同时胡牌)。在这情况下,出铳者要全包,同时赔给两家或三家。若是多于四名玩家一起玩耍的特殊麻雀,甚至可能有「一炮四响」或「一炮更多响」的情况。
天胡
一开局,排好牌张后,什么牌都没有摸打,已经能胡牌,就是「天胡」。
地胡
庄家打出第一只弃牌后,其他任何一家以该弃牌胡牌,这就叫做「地胡」。
各种麻雀胡牌特例
台湾
除基本牌型胡牌(和牌),另有八仙过海、七抢一。
溯源
「」字可追溯至「默牌」及「碰牌」,但由于天九也有所谓「游」及「碰」的玩法,而天九牌张又可追溯至宋代的「宣牌」,因此「牌」这个术语,也许从清代以前已经沿用。
「牌」于清代又称为「湖牌」。李汝珍《镜花缘》(1818)第七十四回[1]里面打花湖(一种天九牌戏)与十湖(一种类似麻雀的纸牌戏)的情节,就有「湖」了某些牌以及出现「诈湖」的情节。
「虎、、湖」三个近音字,从清初开始,已一直在中国牌戏或牌具的名称中独立或交替使用,例如看虎、鬭虎、打四虎、六虎、花湖、十湖、游湖、十五湖、花、默、碰、游等等。「牌」之所以称为「湖牌」,也许也是音变的缘故,或避免令「」(胜出)与「」(流局)混淆。今人说「」、「」或「诈」,可能是「湖」这个术语的本字失传的结果。
参考文献
- 李汝珍《镜花缘》(1819)第六十九回 百花大聚宗伯府 众美初临晚芳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七十三回 看围棋姚姝谈弈谱 观马吊孟女讲牌经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七十四回 打双陆嘉言述前贤 下象棋谐语谈故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七十五回 弄新声水榭吹萧 隐俏体纱窗听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第七十七回 斗百草全除旧套 对群花别出新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Cheng, Yuan; Li, Chi-Kwong; Li, Sharon H., , 2019, arXiv:1707.07345
(英语)
- . 2018-07-23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3)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