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方蕃

味方蕃[註 1]日语:)或稱親日蕃良蕃[1][2][3],是台灣日治時期對衝突中協助政府、警察或軍方之原住民族群的稱呼[1]。其主要任務包括偵查、搜索、作戰、逮補、勸降、運輸與臨時建設[3]。與此相對,在衝突中反抗政府之原住民被稱為反抗蕃、抗日蕃或凶蕃[3]。味方蕃並非專指特定族群或是部落的原住民,亦非常態性組織;同時,相同的部落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可能同時具有反抗蕃與味方蕃的身分[1][4]

味方蕃
汉语名称
汉语味方蕃
日语名称
汉字

歷史

霧社事件中參與戰事的味方蕃[3]

臺灣清治時期在設有隘勇制度,並在屯墾區與原住民活動範圍間設置隘勇線[5]。進入日治時期後,基本上延續清末的隘勇制度,並利用鐵絲網、設置哨站等措施,加強防衛原住民的侵襲[6][7]。其中,駐紮在隘勇線之隘丁,便有與日本軍警較為友好的原住民[8]。在1896年間,陸軍中尉長野義虎總督府建議廢除隘勇制度、由原住民組織保護部落的義勇隊。儘管最終施行狀況不明,這仍有可能是味方蕃的雛形[1]

臺灣總督府於1910年開始進行五年理蕃計畫。推進隘勇線、並以武力討伐被稱為「北蕃」的泰雅族賽德克族各部落[9],期間利用平埔族阿美族布農族之部落作為味方蕃,輔助軍警鎮壓。至1914年太魯閣戰爭爆發,總督府動員賽德克族部落參與戰鬥,並成功壓制太魯閣族勢力[10][11]。其後於1915-1945年間政府與原住民的各個衝突中,大多有味方蕃參與。其中包括了薩拉矛事件霧社事件[1][3][4][12]太平洋战争爆發後,日本政府亦有於1942-1943年間動員原住民各族組成高砂義勇隊至南洋作戰。

參與事件

下表列出部分有味方蕃參與的衝突事件及其中味方蕃的組成:

名稱 時間 味方蕃組成
新城事件 1896年 阿美族南勢群[10][13][11][14]
姊妹原事件 1903年 平埔族布農族干卓萬社[4][12][11]
威里事件 1906年 阿美族七腳川社[10][13][15][14]
七腳川事件 1908年 阿美族南勢群薄薄社、飽幹社、里漏社、尾子社、荳蘭社[16][8]
太魯閣戰爭 1914年 賽德克族太魯閣群、道澤群[10]
薩拉茅事件 1920年 賽德克族霧社群、道澤群、太魯閣群、白狗群、馬勒巴群、萬大群[4][12]
霧社事件 1930年 賽德克族道澤群、太魯閣群、白狗群、萬大群;霧社群之巴蘭社、塔卡南社、 卡茲庫社、西袍社[3][4][12]
第二次霧社事件 1931年 賽德克族道澤群[3][4][12]
太平洋战争 1942-1945年 高砂義勇隊

身份

味方蕃成員在參與衝突時適用戰地敕令,其身份視同軍警;若建有戰功,則適用臺灣總督府頒令的官役人伕貸給予獎賞。[17]

參見

注释

  1. 「味方」即「御方」,指支持自己(日本)的一方。「蕃」則為台灣日治時期前期對於台灣原住民族的稱呼。清治時期稱之為「番」。

參考資料

  1. 林文德. . 台北: 國立政治大學. 2007: 83–85.
  2. 董建辉、周慧慧.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137): 74-78.
  3. 春山明哲; 臺灣軍司令部; 臺灣軍參謀部; 陸軍大臣官房; 臺灣軍經理部; 川路祥代; 李姵蓉; 陳瑜霞; 黃幼欣. . 台南: 台灣歷史博物館. 2010. ISBN 9789860246520.
  4. Kumu, Tapas. . 台北: 翰蘆. 2004. ISBN 9789867522085.
  5. 王世慶. . 台灣: 聯經出版公司. 1994. ISBN 9789570812251.
  6. 柳書琴. . 臺大文史哲學報. 2019, (92): 117-161.
  7. 鄭安睎. (pdf).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6-25).
  8. 林素珍; 林春治; 陳耀芳. . 臺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2005. ISBN 9789860031140.
  9. . 210.240.125.35. [2021-07-03].
  10. 徐如林; 楊南郡. . 台灣: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2016. ISBN 9789860488401.
  11. . www.tipp.org.tw.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12. 下山一; 下山操子. . 台北: 遠流出版. 2011. ISBN 9789573268109.
  13. 鴻義章. . 台灣: 原住民族委員會. 2016. ISBN 9789860506815.
  14. 潘繼道. . 臺灣文獻季刊. 2010, 61 (1): 385-434.
  15. . culture.hccc.gov.tw.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3).
  16. 張素玢. . 臺灣: 衛城出版. 2017. ISBN 9789869480222.
  17. 果子電影有限公司. . 台北: 遠流出版. 2011. ISBN 957326852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