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景迁
乔纳森·德莫特·斯彭斯(英语:,1936年8月11日—2021年12月25日)[2],汉名史景迁,生于英国萨里郡,英裔美国籍的中国历史学家、汉学家[5],1993年起担任耶鲁大学历史学斯特林教席。
史景迁 | |
---|---|
![]() | |
原文名 | |
出生 | ![]() | 1936年8月11日
逝世 | 2021年12月25日[2]![]() | (85岁)
公民权 | ![]() ![]() |
母校 | 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 耶鲁大学 |
配偶 | 金安平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 |
机构 | 耶鲁大学 |
博士导师 | 芮玛丽 房兆楹[3] |
博士生 | 高家龙 柯娇燕 徐元音 安熙龙 彭慕兰 卫周安等人[4] 陈国栋 周婉窈 吴展良 |
生平
史景迁1936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市郊的萨里郡。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在剑桥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9年史景迁因获美仑奖学金,以交换学生身份到美国耶鲁大学读硕士学位,师从于史学家费正清的学生芮玛丽。后来芮玛丽推荐史景迁去澳洲跟房兆楹教授夫妇做博士论文,其博士论文《康熙与曹寅》后获波特论文奖。1965年史景迁获耶鲁大学史学博士学位,[5]毕业后留在耶鲁教书。史景迁是美国历史学会2004年至2005年的主席。他因研究而经常访问中国的大学。
家庭
妻子金安平为出生于台湾的美籍历史学者。
学术思想
史景迁研究中国历史半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时间有与中国史学界不同的看法,而且他认为应该修改中小学历史教材,他说:“我在西方教中文、中国历史文化的时候,发现中国人编的课本有一个缺陷,就是当他们讲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总是从19世纪中国受的屈辱和侵略开始切入。40年前我在开始教授中国历史时就觉得这非常不合理,如果要更好地研究中国历史,我们应该从17、18世纪的中国开始研究。因为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上表现出一种更自信的姿态。”[5]
成就
史景迁被公认是16世纪以来的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他在历史塑造现代中国所扮演的角色方面有详尽的写作。他备受好评的《追寻现代中国》 已经成为近代中国史的标准教科书。他最近的著作包括毛泽东传记和《大义觉迷》,探究18世纪历史引人注目的一段经历。
顾思齐称“史景迁以叙事和文笔见长”[7],史景迁的著作,大多能深入浅出,且文笔流畅、叙事性强,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许倬云形容:“给他一本电话簿,他可以从第一页的人名开始编故事,编到最后一个人名。”[8]史景迁是在美国少数能使专业史学著作成为畅销书的作者之一,对于中国历史知识在西方英语世界的传布造成很大影响。
汪荣祖说:“史景迁并不喜欢后学理论,他的书根本没有什么理论,更无艰涩的名词,但他生动的叙事,完全可以迎合史学界随后学而起“叙事再生”(Revival of Narrative)的呼声,使他成为史学叙事再生后的一支生力军”,“他的作品作为历史文章毕竟缺乏分析与论证,也少见他对历史问题提出独特的解释。因而虽多引人入胜的故事,却少扎实的历史知识。”[9]据称钱锺书当年访问耶鲁时私下戏称史景迁为“失败的小说家”。[10]
著作
- 《康熙与曹寅:一个皇室宠臣的生涯揭秘》(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1966)
- 《改变中国:在中国的西方顾问》(To Change China: Western Advisers in China, 1620–1960)(1969)
- 《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Emperor of China: Self-Portrait of K'ang-Hsi )(1974)
- 《妇人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The Death of Woman Wang)(1978)
- 《天安门:中国的知识份子与革命》(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 The Chinese and Their Revolution 1895–1980)(1982)
- 《利玛窦的记忆宫殿》(The Memory Palace of Matteo Ricci)(1984)
- 《胡若望的疑问》(The Question of Hu)(1987)
- 《追寻现代中国》(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1990)[注 1]
- 《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Chinese Roundabout: Essays on History and Culture)(1992)
- 《上帝的中国之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God's Chinese Son: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of Hong Xiuquan)(1996)
- 《大汗之国:西方眼中的中国》(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1998)
- 《毛泽东》(Mao Zedong)(1999)
- 《皇帝与秀才:皇权游戏中的文人悲剧》/《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Treason by the Book)(2001)
-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Return to Dragon Mountain: Memories of a Late Ming Man)(2007)
注释
- 该书第一版所述历史上溯晚明下至八九,而中国大陆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中译本时加上了「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 这样一个副标题,并将原书记叙1912年以后近三分之二的内容悉数删除。台湾有该书的全译本,由时报出版公司出版,温洽溢译,许倬云作推荐序。具体可参见《追寻现代中国:1600-1912年的中国历史》,上海远东出版社;《追寻现代中国》,时报出版社;《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Norton Company。2013年推出增修三版,除了将时序扩写至胡锦涛、温家宝的「胡温体制」外,基于近几年的经济取向,更有幅度地增加金融与经济细节。
参考文献
- Skinner, David (2010). Jonathan Spence Biograph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Retrieved 14 September 2014.
- . [202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 Jonathan D. Spence, Ts'ao Yin and the K'ang-Hsi Emperor: Bondservant and Master(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p. x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 Eastasianstudies.research.yale.edu. [15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 . 张润芝. 凤凰网. [2011年12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2月6日) (简体中文).
- . 自由时报. 2021-12-27 [2021-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 顾思齐:《本土视野的美国“汉学三杰”》。《南方都市报》,2005年5月25日
- 陈希林:〈一本电话簿 史景迁编故事许倬云找史料〉,《中国时报》,2005年12月3日
- 汪荣祖:《史景迁论》
- 黄绍坚:《“蒙太奇史学”——美国汉学家史景迁和他的史学著作》